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修行者流行的國度

古印度文明啟迪20                         

李鈞震9.1.2009摘要

1、 在《史詩》和《往世書》等文獻記載中,凡遠離塵囂的森林幽處,都有苦修者倘佯其間的身影。王子羅摩、般度王族五子軍,被流放到森林中修苦行多年,這時記上就是對貴族過梵志期,學習生活的一種追憶。

2、 這些苦行者都是《吠陀經》子弟,他們實現克己的工夫,就是要跟隨老師鑽研聖典,研習各種禮儀。錯過「梵志期」而無所事事的人,不僅遭人鄙視,而且被認為來世將不得輪迴的果報。

3、 史詩和神話,往往把苦行者,稱為仙人;其中還有女仙人。他們無所不曉,通曉經典和祭祀,能力無邊。這事實上是知識階層,婆羅門先知對自身的讚譽。

4、 種姓子弟,結束梵志期歸家後已屬成年人,神靈叮囑他們要履行結婚生子的義務,維繫和諧的家庭關係,家居期人人也必須信守「達摩」,否則也會得不到善的因果業報。

5、 《摩根德耶往世書》說,純潔的人同卑賤的人在一起,也會染上惡習,不履行職責就會墮為低級的種姓。其中還說到,不善維繫家庭,失去妻子的婆羅門,他在任何祭祀中都是無效驗的,諸神都不會顯靈。

6、 家居期之後的第三階段叫「林居期」,也稱「隱居期」。人們描述修道者「蓄長髮,有的赤身露體,有的穿棕色垢膩的衣服,度雲遊生涯。」在艱苦的隱居生活中,林中隱士一樣要履行「達摩」,也就是要經常洗浴,保持身心的潔淨;要研習經典,不斷追求真理,窮究宇宙的奧秘

7、 可以說,古代雅利安人創造的許多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學、道德倫理觀念,以及優美的文學藝術作品,都與婆羅門教重視長時期的苦修有關。影響至為深遠的佛教,就是釋迦牟尼出家後,長期在森林中冥思苦想後,感悟出來的思想結晶。

8、 釋迦,是從婆羅門的吠陀經典《奧義書》學習人生哲理。但他並不滿意,於是他又和五個拜他為師的苦行者,一道苦修。他齋戒了六年,但沒有在苦行中擺脫「欲念」的束縛

9、 有一天,他來到伽耶城郊行乞,一個農夫女兒須遮多(善生)給他一大碗牛奶粥,他吃了以後,就坐在一株菩提樹下沉思。許多佛教藝術作品,就刻畫了他端坐沉思,不為周圍惡靈、美女所動的情景。他戰勝了一切情欲的誘惑,專心沉思直到大澈大悟,成為佛陀(覺者),他相信自己已找出人間痛苦的原因,和解脫之道

參考資料:

金剛經啟迪4 妙行無住

六祖啟迪53 無相三歸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