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啟迪21
李鈞震9.17.2009摘要
1. 原始氏族部落制時代的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之後,他們雖然沒有文字,但這個民族卻極富文學藝術創作,和歌舞表演的天賦,既善思辨,也喜歡冥思苦想。
2. 吠陀時期(前1700~前700年)的歌者,都喜歡彈唱人生的種種悲歡離合,他們歌頌神靈和英雄,用藝術誇張浪漫的手法,把包羅萬象的人世間,以及婆羅門祭司對人生和宇宙的理解,透過詩歌和史詩、神話故事傳說一一宣敘出來。
3. 《梨俱吠陀本集》,它是頌神的聖歌,也是言簡意賅的吠陀經典,同時其中也不乏抒情詩的優秀典範。
4.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雅利安人由次大陸西北部向東南方的恆河─朱木拿河流域滲透之後,《吠陀經》在婆羅門祭司的手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整理注釋。這些集中注釋是用一般大眾比較熟悉的梵文散文體編寫成集,所以被稱為《梵書》,其內容可說是《吠陀經》的引申和拓展。
5. 在現存的十多部梵書中,有一部分又被稱為「森林書」,它是因年老而隱居的婆羅門祭司,在森林習授此類經典而得名。
6. 梵書出現之後,又產生了所謂講授神祕教義的《奧義書》。這樣吠陀經和梵書、奧義書變最終構成了吠陀文獻經典的體系,也標誌著婆羅門教的完全形成。
7. 事實上,吠陀文獻是亞利安婆羅門教的各個學派,口耳世代相傳下來的經典,它們涉及到的內容豐富而龐雜,堪稱古代思想智慧的寶庫。其中涉及到神話傳說、靈魂學、數學、占兆學、辯證論、倫理學、解釋神名的語源學、軍事學、天文學、蛇學、舞蹈音樂學、儀禮學、文法學等等,真是不一而足。吠陀文獻反映的是公元前1700~公元前700年間印度先民的生活、思想和社會實踐的情況。
參考資料:金剛經啟迪1 佛祖打破社會階級的妙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