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苦修是為什麼?


古印度文明啟迪21


李鈞震9.10.2009摘要


1.       婆羅門教倡導的人生修身,即拋棄世俗社會去尋求最後的心靈解脫。在梵語文獻的傳說故事中,都不乏國王貴族在年老體衰退位候,隱遁山林以終天年的記述。釋迦的行為及其苦行,獲得的感悟和思想體系,實際上就是對婆羅門教的繼承和發展,是亞利安社會祭司文化薰陶的結果。


2.       佛教的四聖諦是「一切皆苦」(苦諦);人是由慾念而生痛苦(集諦);要滅除痛苦只有滅欲念(滅諦);世上「一切皆空」,滅除痛苦之道,1是要滅除轉世輪迴,2滅除業果(一切活動所必然產生的結果),是謂「道諦」。


3.       《訶利世系》說道,黑天在修行中,迦樓那為他準備了祭祀的物品。在祭火燒起時,黑天不斷地向火中撒祭品和酥油,口唸咒語想念濕婆神。當受感動的濕婆神顯靈後,問黑天的話就是:您苦修是為什麼?是為了求子還是為了什麼?


4.       總的來說,婆羅門倡導的人生修身的四階段,苦修是為了獲得法力和神的恩典,是為了過理想的生活。當然,這個理想的社會是以森嚴的「四種姓等級制」為前提的。


李鈞震:


1.       印度的種姓制度,主要分成四個階層,一、執政者。二、修道者。三、平民。四、奴隸。這一種階級制度,在印度以及東南亞普遍流行,這樣制度的形成,當然是因為既得利益者,為了自己的私利。


2.       印度的修道人叫婆羅門或瑜珈,其實就是印度社會的知識份子,有點像希臘社會的學者。他們在社會當中,是當然的意見領袖,所以,各個政治權貴,一定要討好這些婆羅門或與他們合作,不然政權很難維持。


3.       婆羅門一方面接受政治權貴的財物,另一方面自己所崇尚的理想生活是個人主義,自由自在地研究學問,探索生命的奧秘。有時候充當政府的智庫,協助權貴解決問題,他們也是一種權貴階級。


4.       釋迦牟尼是從政治權貴,轉變為婆羅門權貴,剛開始也是花時間研究生命的奧秘,最後轉向打破社會的階級制度為主,但是他用的方式,並非政治上的革命,而是教導人們首先研究自己生命的意義,約束好自己的言行,一方面勸導權貴幫助弱勢,一方面從事社會教育的工作。


5.       就像天主教的許多禮儀規定,並非耶穌的生活模式,而是傳統猶太教的禮儀規範;同樣地,在中國的佛教也有許多禮儀規定,它並不是原本釋迦牟尼的生活方式,而是傳統印度教(婆羅門教)的封建制度,加上討好中國政治權貴的權謀之計。


6.       因此,台灣的佛教山頭,都成為一種幫派,一種權貴,在組織內部施行獨裁統治限制言論自由,並且有強烈的階級制度。


7.       釋迦牟尼實際上是印度婆羅門教的改革者,他發動一場大規模的宗教改革活動,他當然成為當時代婆羅門所謂的異端,損害了婆羅門的社會地位與權勢,並且互相搶奪社會意見領袖的位置。


8.       由於婆羅門教長久跟政治權貴相互勾結,因此勢力龐大,最後釋迦牟尼的思想,沒有辦法在印度發展,完全被婆羅門所驅逐出境,所以,印度目前佛教徒極為稀少。


9.       釋迦牟尼的思想,傳到中國,因為有能力做語言翻譯的人極少,因此經典都翻譯得不清不楚,導致學佛的人都按照自己的個人欲望與想像來解釋經典,所以中國的佛教派系相當地多;在台灣也是各個山頭,彼此互不對話。


10.   西藏的佛教又是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西藏的社會制度跟印度一模一樣,是種姓制度,但是,佛教派系取代了傳統的婆羅門(笨教),西藏的佛教修行者的社會地位,跟印度的婆羅門一樣,也是一種與政治權貴掛勾的社會權貴


11.   事實上,傳統西藏的活佛,知識水準都非常地差、非常的封閉、非常不好學,唯一的例外是達賴喇嘛。現實環境逼著達賴喇嘛轉為國際化,也帶動新一波的西藏佛教改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