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判斷化合物的化學式(下)

化學原理啟迪25

1.           我們可以發現,在這個不知名的化合物中,各組成原子彼此最小的整數比,可用三種原子中,莫耳數最小的數值,來除每一個原子的莫耳數而獲得:

碳: 3.220/3.220 = 1

氫: 16.10/3.220 = 5

氮: 3.220/3.220 = 1

2.           這個化合物的化學式可寫成CH5N。這個化學式稱為「實驗式empirical formula」;它呈現了,一個化合物各種組成原子,彼此最簡單的整數比

3.           如果這個化合物是分子,那麼,它實際上的化學式可能是CH5N,也可能是C2H10N2,或C3H15N3,依此類推,也就是原子「最簡單整數比」的倍數;每一個以倍數增加的分子式,都不會改變「組成原子」彼此的比例關係

4.           分子如果以(CH5Nx來描述,x是整數,那個分子的「實驗式empirical formulaCH5N

5.           為了得到這個分子精確的化學式:分子式molecular formula,我們必須知道莫耳量molar mass

6.           假設我們知道「實驗式CH5N」的化合物,莫耳量是31.06。我們怎麼判斷分子的化學式呢?

7.           因為「分子化學式」一定是「實驗式」的整數倍,所以,我們首先必須知道CH5N實驗式的重量:

1C 1×12.011g = 12.011g

5H 5×1.008g = 5.040g

1N 1×14.007g = 14.007g

CH5N的質量  =  31.058g

8.           這個數值,跟這個化合物已知的莫耳重量一樣,所以,這個樣品物質是由化學式CH5N的分子組成的。

9.           通常,分子化學式跟實驗式是不一樣的,這個問題,接下來會繼續說明。(摘錄Steven S. Zumdahl 的《化學原理Chemical Principles)

徐弘毅:

1.           判斷化合物組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測量樣品的「重量」。但是,籠統地把整個樣品裡的東西秤重,並沒有辦法推測出「組成成分」,必須想辦法「分解」這些化合物的組成元素,其中一個分解的方法就是讓化合物內的東西「燃燒」。

2.           燃燒,就是讓樣品跟「氧」起化學反應,如果樣品中有「碳」,就會產生「二氧化碳CO2」,如果有「氫」,就會產生「水H2O」等等,把產生的物質收集起來,一一測量每一種成分的重量,就可以推論出樣品中組成元素的重量。

3.           因為我們已經知道「水H2O」是由2個「氫」和1個「氧」組成,又能夠從元素符號表查到每種元素的「原子量」,所以,我們能夠從收集到的「水」的重量,計算出「氫H」的重量,而這些「氫H」都是從樣品而來的。用同樣的方法,就可以從「二氧化碳」計算出樣品中「碳」的質量。

4.           我們知道每種組成元素的「重量」,就能計算出每種元素的「重量百分比」,如果我們假定化合物的總重量是100g,就能很容易地依據它們的「重量百分比」,寫出100g樣品中,每種元素的個別「重量」。

5.           但是,光有元素的「重量」,而沒有每種元素的「莫耳數」(原子的顆粒數單位),仍然無法寫出化合物中每種原子的「比例關係」,那麼,如何求每種元素的「莫耳數」呢?

6.           我們可以從符號表查到每種元素的「原子量」,加上單位「公克g」,就成為元素每莫耳的「質量」;

7.           元素的重量÷元素的莫耳量=元素的莫耳數。依照這個公式,就可以計算出每種元素的「莫耳數」,互相比較就成為化合物的「實驗式」。

8.           如果光用儀器分析化合物、秤重,只能計算出「實驗式」;但是如果有更多的資訊,像是知道樣品化合物確實的「莫耳量」,那就可以透過比較「實驗式」的分子量,和化合物的「莫耳量」,求出化合物的「化學式」。 

 

 

參考資料:

李鈞震2010古典文化讀書會

李鈞震2010藝術文化讀書會

李鈞震2010流行文化讀書會

李鈞震2010新聞政治讀書會

判斷化合物的化學式(上)

化學原理啟迪25

1.           當我們製造出一個新的化合物,第一件引起人興趣的事情就是它的化學式

2.           化學式的判斷方法是透過測量樣品的重量,可能透過分解它的組成元素(原子),也可能透過與起反應,產生像「二氧化碳CO2」、「水H2O」、「氮氣N2」之類的物質,收集它們,然後一一測量每一個成分的重量。

3.           概略地說明分析化合物成分的儀器如下:在第1段火爐空間中,灌入過多的「氣」使樣品燃燒,於是樣品內的「碳」轉換成「二氧化碳」,所有的「氫」轉換成「水」;

4.           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透過恰當的物質吸收,儲存在第2段和第3段空間,透過測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質的重量增加多少,可以得知樣品「碳」與「氫」的重量。

5.           這個分析方式能提供化合物中每一種元素的質量,這個資訊可用來判斷每種元素在化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質量百分比)

6.           假設有一個物質,是由碳、氫、氮組合而成;這個物質重0.1156g,和「氧」起反應產生0.1638g的「二氧化碳」,和0.1676g的「水」。

7.           假設這個化合物所有的「碳」都轉換成「二氧化碳」,我們就可以判斷在0.1156g樣品中所含的「碳」的重量。為了知道樣品中的含「碳」量,我們必須弄清楚「二氧化碳」中的碳含量。

8.           二氧化碳CO2莫耳重量molar mass是,碳12.011g/mol 2(15.999)g/mol44.009 g/mol

9.           二氧化碳中的「碳」的重量百分比,就是12.011g/mol÷44.009g/mol二氧化碳 ;那麼,我們就可求出在0.1638g的二氧化碳中,「碳」的重量是多少?

0.1638g二氧化碳 × 12.011g / 44.009g二氧化碳) = 0.04470g

10.       0.04470g「碳」是從不知名的樣品0.1156g而來的。因此這個化合物中,「碳」的重量百分比是:

0.04470g 「碳」/0.1156g「樣品化合物」)× 100 38.67

11.       用同樣的步驟,可以求出「氫」的重量百分比。我們假設0.1156g的樣品化合物,都轉換成「水」。水的莫耳量18.015公克,並且,在水分子中,「氫」的比例是2.016g/18.015g水。因此,在0.1676g的水中,「氫」的質量是:

0.1676g × 2.016gH/18.015g水)=0.001876g

12.       在樣品化合物中,「氫」的重量百分比是:

0.01876g / 0.1156g樣品化合物 × 100 16.23

13.       不知名的化合物的組成成分只有「碳」、「氫」和「氮」。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確定「碳」的比重是38.67%,「氫」的比重是16.23%。剩下元素就是「氮」:

100.00 38.67%碳+16.23%氫)=45.10%氮

14.       我們已經確定了,這個化合物有38.67%碳、16.23%氫、45.10%氮。接著,我們要用這些數據來求得化學式。

15.       因為一個化合物的化學式,指的是在這個化合物中,每種組成原子的數量,所以我們必須把這些元素的質量,轉換成原子數量;

16.       要達到這個目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未知的化合物設定為100.00g;因此,碳的比重38.67%,就是每100.00g的化合物,有38.67g克的碳;如此類推。

17.       為了判斷不知名化合物的化學式,我們要計算38.67g「碳」的碳原子數量16.23g「氫」的氫原子數量45.10g「氮」的氮原子數量

38.67g × 1mol/12.011g= 3.220mol

16.23g × 1mol/1.008g= 16.10 mol

45.10g × 1mol/14.007g= 3.220 mol

18.       100.00g不知名的化合物中,有3.220莫耳的碳原子,16.10莫耳的氫原子,和3.220莫耳的氮原子。 (摘錄Steven S. Zumdahl 的《化學原理Chemical Principles)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台灣經濟成長恐急凍

面板、中高階封測將開放赴中投資〔摘要12.28.2009王孟倫、李宜儒/自由〕馬政府將於近日宣布,開放面板、中高階晶圓廠、封裝測試、低階IC設計廠可赴中國投資;面對頻創新高的失業率、勞工薪資倒退及稅收大幅短徵困境,政府仍不顧主流民意執意西進,新一波的產業外移,將讓台灣經濟成長力道急速冷凍。

根據中央社報導,經過多次跨部會開會討論之後,經濟部已經擬定赴中國投資鬆綁方案,並且建議案已報請行政院做政策定奪,最快本週就可能對外宣布內容。本次跨部會討論鬆綁的產業原本包括1、中大尺寸面板,20.13微米以下晶圓製造,3、中高階封裝測試,4、輕油裂解,5、服務業則有半導體IC設計,6、基礎建設等。

至於面板部分,友達光電十代廠即將動工,未來友達在台灣投資金額與技術只要高過在大陸投資,包括八.五代廠以下都可以登陸;一位受訪的經濟部官員甚至說,登陸優先順序是面板先於半導體。

對於馬政府將在明年推動台灣核心產業投資鬆綁,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指出,政府一方面鬆綁登陸投資限制,鼓勵資金外流;另一方面又開放台商回台上市,繼續抽走台灣資金,可以預見,台灣經濟成長力道將受到衝擊並急凍。馬政府不應該把解決台商投資問題,完全放在中國身上,應該仿照當年愛爾蘭一樣,推動稅改、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來台,而非讓資金從台灣出走,讓國內經濟持續失血。

「政府對兩岸經貿開放的速度,就像飆車一樣,拚命往前衝,而且還是逆向行駛!」林向愷表示,開放有兩個方向,透過開放,台灣應該要設法讓資金走進來、而不是鼓勵資金衝出去,這些對中國經貿鬆綁政策,無異是鼓勵產業資金繼續外移。

為了平衡台商資金外移,馬政府竟然大幅度開放台商回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及上市,藉此向外界表明,政府也很努力吸引資金回台投資;但林向愷表示,資金願不願回來,最大影響因素是「稅制」,不是「投資限制」,馬政府顯然沒弄清楚問題。

「讓台商企業回台上市,不等於回台投資」,政府要開放台商回台上市,對台灣來說,等於是再一次讓台商把國內大眾的錢,拿去中國投資、並創造中國就業機會,而台灣則是繼續沉淪。

 

政府放任 派遣工逾20萬人【摘要12.28.2009陳嘉恩 蘋果】企業任用派遣勞工,越來越普遍,但派遣勞工名義上是受僱於派遣公司,因此通常無法享有企業給予的各項福利,甚至在金融海嘯期間有許多派遣勞工被資遣、遭遇欠薪也被派遣公司和任用派遣工的要派企業之間互踢皮球,找不到人追討。

勞工團體痛批,現在景氣回溫後,企業回聘人力更是以派遣職缺為主,政府不斷放任,讓問題變得更嚴重。目前全台灣有超過二十萬名派遣員工,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張旭嵐指出,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加上任用派遣工可增加人力彈性,勞工方面則因失業率飆高,找不到正職工作,覺得「沒魚蝦也好」,因此對派遣工作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張旭嵐說,正職員工享有配股、分紅、額外休假或津貼等福利,但派遣工待遇則要看契約,有部分可能只在《勞基法》標準,「很多人想藉派遣當跳板,進入知名企業當正職員工。」

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毛振飛說,派遣工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容易被僱主任意資遣,卻拿不到資遣費,遭遇職災、欠薪也會被踢皮球。今年中遭資遣的派遣工吳小姐說:「派遣勞工真的太沒保障,資遣費到現在還追不到,寧可找工作找久一點,也不想再當派遣工。」

 

中資大舉來台 將衝擊國安與經濟 【摘要12.28.2009自由 歐祥義】「中資與其他外資不同,它來台參股往往有政治、經濟上的戰略目的」,台灣綜合研究院三所所長戴肇洋認為,目前政府對中資來台審查與監督機制不夠完備,應避免中資大舉來台,衝擊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安定。

記者問:近來許多中資企業宣布要參股台灣大型公司,要如何來看待此現象?

戴肇洋答:中資,與其他國家企業不同,中資企業裡很多都隱含國家資本,官方還是對這些企業具主導權,中資來台參股,都是選擇重要產業,像金融業,這是一個社會的血液,台灣整個金融業資產規模,加起來還不到一家中國工商銀行,中資銀行要併購台灣的銀行易如反掌。

重大核心產業如面板,台灣面板在世界數一數二,中國想要發展面板產業,這些台灣在全球市場具有優勢的產業,中資都想染指,至於製鞋、紡織這些傳統產業,它連碰都不想碰。像媒體,操縱媒體可以達成它的政治目的。

整體來說,中資參股都有它經濟與社會上的戰略目的,這關係台灣安全問題,所以我主張,應提高中資來台參股審查層級,加入國安單位,讓中資參股、審查、監督,都有一套完整機制。

問:兩岸經貿往來日趨密切,面對中國排山倒海而來的資金攻勢,國人如何因應?

答:在與中國談判過程,最重要的是主權與對等,像此次「兩岸租稅協議」破局,表面上是課稅主體及稅務資料等技術問題,其實背後就是主權問題,中國在租稅協議裡要求「中國大、台灣小」,一旦簽下去,中國將因此享有比台灣更大的利益。

問:全球各國紛紛整合區域經濟或自由貿易區,台灣要突破此局面,ECFA是唯一的方法嗎?

答:中國當然不是台灣唯一的市場,但台灣目前依存中國市場比重很大,約有40%,台灣產品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卻逐年下降,目前比重約不到10%,這顯示中國市場競爭者愈來愈多。

ECFA與自由貿易協定(FTA)不同,ECFA理論上只是一個架構,內容如何,應是簽署後雙方再來慢慢談,時間也許十年、八年,如果條件台灣不同意,那我們就不作;但FTA不同,這是雙方對自由關稅產品項目,也許三百項、五百項,雙方談成簽署就生效

政府推動簽署的「過程」必須要透明,像此次「租稅協定」不簽就很好,因為雙方談判根本還未完成,其他國家談判租稅協定,時間多長達兩、三年,我們想在幾個月就完成,簡直就是開玩笑,這幾乎就變成是重大圈套。像將來課稅比例問題,中國大、台灣小,那台灣怎能因此協議而課得到稅?還有投資保障協定,都需要談。

答:政府必須很清楚的告訴老百姓什麼是ECFA,目前中南部很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什麼是架構?官員應該說明,一旦簽了ECFA,台灣哪些產業會受到損害,哪些產業會有利益,哪些產業會造成僱用勞工減少,影響的時間性如何?要用很淺顯的語辭讓老百姓知道。什麼是「早期收穫」?不是讀經濟貿易的人,根本不會了解這些名詞的意義。還有,必須由立法單位監督。

對於因此失業的勞工,政府的照顧措施必須落實,雖然政府已宣布要分十年提撥九百五十億元輔導,但提出措施與落實是兩碼事,政府如何把這一年近一百億元的預算落實到受害產業及勞工身上,必須要說清楚。

答:兩岸關係牽涉到許多敏感的政治議題,應該回歸到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立法院」才能夠監督,以目前的作法,立法院根本無從監督中資來台的事務,像日前針對中資的定義,經濟部說法是說中資比重在30%以上才認定,但說不定哪天受到壓力,又放寬到40%或50%,所以應回歸法制面。

還有中資准入問題,這兩天江陳會談時,中方一再叫囂說台灣開放程度不夠,但是我國政府還是應考慮安全問題,所以我認為,應該增加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七十三條規定,把中資定義與准許投資項目都明文規定,依此來審查中資投資案,並在審查成員中,加入國安會、國安局等成員,並把審查層級提高到院的層次,才能達到保障國家安全與台灣產業秩序穩定的目標。

中國在1994年公布的「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有保障等於沒保障,因為它在條文裡寫明,「一旦國家有需要時,可把台商企業收歸國有化」,操控權都在中共手裡,相形之下,台灣對外資的保障,明顯比中國進步很多,兩岸下一步應做的,就是簽署台商投資保障協定,讓台商的保障由雙邊官方承諾。

問:在與中國協商過程中,台灣最應堅持的是什麼?

答:目前為止,政府在兩岸有關的協議都是空白,因為你台灣要用什麼名稱,中國不一定會同意,像十一月簽的金融MOU,早就協商好了結果還是拖了好幾個月,就是為了名稱問題,因為還是初開始,所以才能用「台灣」、「大陸」這種名稱,未來包括像租稅協議、ECFA這些,名稱一定是雙方爭執的焦點。

台灣必須要堅持名稱,至少要與WTO的形式作聯結,才能確保自己的主權。政府要很清楚的告訴老百姓,一定要保持台灣主權的獨立性,一定要保持平等對等,絕不能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