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亞佛加厥假說

化學原理啟迪4

1.      原子量歷經好幾年仍舊無法確認,判斷化合物的絕對化學式這個問題的關鍵,後來由法國化學家給呂薩克 Joseph Gay-Lussac(1780-1850)的實驗提供解答,同時,義大利化學家亞佛加厥Amedeo Avogadro(1776-1856)也提出重要假說。

2.      1809年,給呂薩克在實驗中,測量每一種互相起反應的氣體體積(在同溫同壓下)

3.      舉例來說,給呂薩克發現「2」單位體積的「氫H」,與「1」單位體積的「氧O」,反應之後,產生「2」單位體積的「水蒸氣H2O」;

4.      1」單位體積的「氫H」,與「1」單位體積的「氯Cl」,反應之後,產生「2」單位體積的「氯化氫HCl」。

5.      1811年亞佛加厥解釋這個實驗結果,提出:在同樣溫度壓力下,不同的氣體只要體積相同,就會有一樣的粒子數(原子數)At the sam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equal volumes of different gases contain the same number of particles

6.      這個假設稱為亞佛加厥假說 Avogadro’s hypothesis;只要在粒子體積很小很小的情形下,氣體的粒子們彼此的距離很大,亞佛加厥假說就很合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氣體的體積就完全取決於分子數量有多少,而與個別粒子的體積無關。

7.      如果亞佛加厥假說是正確的,給呂薩克就能推論出以下結果,

2單位體積的氫」和「1單位體積的氧」→「2單位體積的水蒸氣」

也可以寫成:

2分子的氫」與「1分子的氧」→「2分子的水」

8.      這些觀察解釋得更完整的方法就是,把氫氣、氧氣、氯氣,都設定成由雙原子(2個原子)組成的分子。(特別注意,在這裡水的化學式是H2O,而不是道耳頓所認為的OH)

9.      很不幸地,亞佛加厥的解釋並沒有被絕大多數的化學家接受。主要的障礙在於,當時的化學家認為,只有不同元素的原子,才可以互相吸引來形成分子(亞佛加厥認為,同樣元素的原子會互相吸引成氧氣、氫氣、氯氣)

10.  那個時代,道耳頓和其它頂尖的化學家假設,同類型的原子彼此沒有吸引力affinity,因此沒有辦法形成雙原子分子diatomic molecules

11.  氫、氧、氯這些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沒有在亞佛加厥時代取得共識,因此十九世紀前半個世紀,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是一團混亂。

12.  雖然在這段時間,許多化學家勤勉地測量各種元素的質量,和它們結合的化合物的質量,像是瑞典化學家Jons Jakob Berzelius(1779-1848)就是其中一個,但是對測量結果的解釋方法眾說紛紜,依據各種元素與化合物的假設,結果出現各種不同版本的化學元素符號表。

13.  情況是這樣地混亂,以至於1861 F. August Kekule寫的教科書,裡面的化合物「乙酸」竟然有19種不同的化學式。

14.  這個亂局是怎麼解開的呢?關鍵人物是一位義大利化學家 坎尼札羅Stanislao Cannizzaro(摘錄Steven S. Zumdahl 的《化學原理Chemical Principles)

徐弘毅:

1.      給呂薩克發現「2」單位體積的「氫H」,與「1」單位體積的「氧O」,反應之後,產生「2」單位體積的「水蒸氣H2O」。

2.      這個實驗結果,一定會讓給呂薩克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2()+1()=2()?或者2+1=2.7,1.768這種有小數點的比例?

3.      2()+1()=2(),彼此的比例是整數,而沒有小數點,這一定就是道耳頓所說的,分子是由獨立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化學反應,是原子彼此之間重新鍵結

4.      但是,這個實驗還有第二個問題,為什麼2()+1()=2()?而不是2()+1()=3()?這樣也是整數,也符合道耳頓原子學說,而且,更符合我們對原子重組的「感覺」

5.      化學反應的「產物」,是把「參與反應」的原子(氫、氧),重新鍵結「產生的分子」();這樣說來,產物是由「比較多的原子」組成,體積一定比原本的「反應物質」(氫、氧),佔據的空間應該更大一些才對,為什麼反應之後的產物「水」,佔據的體積,竟然會跟組成它的「氫」一樣呢?

6.      亞佛加厥回答這個問題,他說,氣體的「體積」主要是跟粒子的「數量」有關,跟「粒子自己的體積大小」無關。

7.      亞佛加厥認為,分子的粒子體積太小太小,稍為大一點或小一點,都不會影響佔據的空間大小,倒是數量多一點或少一點會有影響。

8.      數量會影響氣體整體體積大小,應該是跟分子彼此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有關;數量多,彼此需要保持的距離空間變大;數量少,彼此需要保持距離的空間變小

9.      這個想法與牛頓的萬有引力有相通之處,牛頓認為萬有引力與質點彼此的距離有關。

10.  為什麼亞佛加厥的看法,沒有被道耳頓與其它頂尖化學家接受呢?

11.  因為當時認為自己接受最新觀念「原子學理論」的人,已經認定原子是基本單位;純物質銅,就是由一顆一顆的銅原子組成,純氧,也是由一顆一顆的氧原子組成,他們認為不會出現氧氣的基本單位是,由2個氧原子組成的氧分子。

12.  而亞佛加厥的意思,是把氣體的基本單位,看成是分子,而不是原子;也就是氧氣,是由氧分子,不是由氧原子組成,這個分子學說是新的,如果這個理論成立,道耳頓原子學說的天條「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就被推翻了,這實在很難讓道耳頓學派接受。

13.  於是,十九世紀的前半個世紀,科學界陷入一片混亂中;雖然化學家們彼此沒有共識、意見混亂,但這就是一個文藝復興時代。

14.  人們不需要透過權貴的同意,每個人可以自由地去研究自己生活周遭的事物,發表自己的論文,每一種公開的意見都必須加以檢驗、辯證,每一種理論隨時要被推翻,這個思想激烈競爭的文藝復興時代,使歐洲各國瞬間超越世界各地的族群,成為主導二十世紀發展的文化強國。

15.  雨果:我們的瞳孔,會說出我們身上具有多少人性,我們用睫毛下的眼神,表達思想。渺小的良心,使眼睛眨動;偉大的意識,使眼睛發出光輝。

16.  如果眼睛不發光,那就是頭腦裡沒有思想,心坎裡沒有愛。有所愛的人,便有所欲;有所欲的人,眼睛會發光,而且已經發出光輝來了。

17.  有一種東西,比我們面貌更像我們,那就是我們的表情:還有一種東西,比表情更像我們,那便是我們的微笑。

18.  思想家是主動的,幻夢者是被動的。

19.  靈魂的某種模糊的部分,不能用言語形容。詞彙有其邊界,思想則沒有邊界。思想就是力量。

20.  每一個能思考的人,在他身上都有一個美麗的世界。理智,既然已經喚醒,推理便活躍起來。

21.  我們都受我們的思想支配。我們的思想是神,是鬼怪,也是巨人。

22.  思想是智慧的活動,夢想是妄念的活動。以夢想取代思想,就是把毒物和食物混為一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