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基礎化學定律

 

化學原理啟迪2

1.       到了十八世紀末,「燃燒」的研究已經很廣泛了;氣體二氧化碳、氮、氫和氧已經被發現,各種化學元素逐漸羅列出來。

2.       然而,一直等到十八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1743~1794)提出他對物質燃燒的看法之後,這方面的了解才有巨大的進展。

3.       拉瓦錫,就像波以耳,認為精確地測量是化學實驗的基本。他的實驗小心翼翼地測量各種化學變化的反應物reactants與產物prodiucts的重量。

4.       拉瓦錫說,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 mass is neither created nor destroyed,這就是《質量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拉瓦錫的發現是十九世紀化學發展的基礎。

5.       拉瓦錫的量化實驗顯示,燃燒有關,與燃素無關。他也發現,生命體的維持透過一種與氧有關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很多方面跟燃燒有關。

6.       1789年,拉瓦錫出版了人類史上第一本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Elementary treatise on Chemistry》,這本書統合整理了,到拉瓦錫時代為止的所有的化學知識。

7.       很不幸地,就在這本書出版的同一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拉瓦錫涉及一樁替舊政府收稅的案子,於1794年被革命軍送上斷頭台。

8.       公元1800年之後的化學發展,由「相信拉瓦錫理論」的科學家繼續帶領,他們實驗過程中謹慎地測量物質,用量化的方法研究化學反應,並且判斷出各種化合物的組成。

9.       其中一個繼承拉瓦錫理論的化學家,就是法國化學家普魯斯特Joseph Proust(1754~1826),實驗顯示,(同一種類)特定的化合物,一定有完全一樣比例的元素質量 a given compound always contains exactly the same proportion of elements by mass

10.   例如,普魯斯特發現,銅碳物質的比例,永遠是5.3比例的銅,配上1比例的碳(質量)。每一種化合物有固定的組成,稱為普魯斯特法則,現在稱為《定比定律law of definite proportion》。

11.   但是,道耳頓發現另外一個規則,讓他更加地被觀察到的事實所說服,他相信原子的存在。

12.   例如,他注意到,「碳」與「氧」形成二種不同的化合物,每一種化合物包含不同比例的「碳」與「氧」,數據列舉如下:

               「與1公克的碳結合的氧」的質量

化合物

1.33g

化合物

2.66g

13.   道耳頓注意到,二種化合物,在「碳」的質量都是1g的情形下,「化合物」中的「氧」,質量是「化合物」的「氧」的二倍。

14.   因此,「化合物」可能是「一氧化碳CO」,「化合物」可能是「二氧化碳CO2」。因為這個原則,也同樣適用於由其他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所以被視為定理。

15.   倍比定律 law of multiple proportions》:當二個元素形成一系列的各種化合物,與「固定1公克的第一種元素」結合的「第二種元素」,它在不同化合物的質量,相除之後,會出現一個小整數When two elements form a series of compounds, the ratios of the masses of the second element that combine with 1 gram of the first element can always be reduced to small whole numbers

16.   這個觀念可用「氮」與「氧」結合的化合物來說明,實驗數據如下:

               「與1公克的氧結合的氮」的質量

化合物

1.750g

化合物

0.8750g

化合物

0.4375g

17.   這些質量互相比較的結果:

化合物/化合物 = 1.750/0.8750 = 2/1

化合物/化合物 = 0.8750/0.4375 = 2/1

化合物/化合物 = 1.750/0.4375 = 4/1

18.   這些比較數據很明顯地顯示,每1公克的「氧」之下,化合物Ⅰ所含的,是化合物Ⅱ的的二倍;每1公克之下,化合物Ⅱ所含的是化合物的二倍。

19.   把這些質量比例轉換成互相結合的原子,可能的化學式有:

化合物

N2O

or

NO

or

N4O2

化合物

NO

or

NO2

or

N2O2

化合物

NO2

or

NO4

or

N2O4

20.   事實上,還有其他各種無窮的組合方式。道耳頓沒有辦法從這些已知的質量相對關係的數據中,推論出絕對化學式(確定是某一個化學式)

21.   但是組成這些化合物的元素的相對質量,已經足夠支持他的假設,道耳頓認為每一種元素都是由某種種原子組成的,所有的化合物都是由特定比例的原子結合而成的。(摘錄Steven S. Zumdahl 的《化學原理Chemical Principles)

徐弘毅:

1.       拉瓦錫,把各種化學變化,一一測量之後,發現一個規則,反應前後的質量一樣。意思是,所有參與反應的物質都質量加起來,等於反應之後所有產物的質量統統加起來的結果。這就是質量守恆定律。

2.       普魯斯特已經確定化學反應,不會憑空添加質量,質量也不會莫名其妙消失,於是,他開始比較,哪些反應物會變成哪些產物?那些反應物各自的質量是多少?

3.       結果發現,幾種元素,各自用一定比例互相,進行化學反應,結果出現特定的化合物。例如碳銅的銅與碳,質量比例一定是5.31。這就是定比定律。

4.       道耳頓確定每一種化合物的元素組成,都有一定比例。這讓他想到一個問題,固定比例的原因,是不是化合物都由原子組成呢?因為如果不是原子,而是隨意調配的東西,不可能是整數。

5.       如果,化合物都是由獨立的原子組成,那麼,同一類原子所組成的不同化合物,這當中的原子比例,應該會是整數倍才對,而不會有小數點。

6.       於是,道耳頓著手測量「碳」與「氧」組成的不同化合物,他讓1公克的碳和不同質量的氧,化學反應結合,結果發現不同化合物的氧,比例21,確實是整數。

7.       這顯示,化合物有個最基本的單位,就是原子。

8.       這一切的進展,起於拉瓦錫,現代醫藥、化工發展,完全倚靠這位大師。拉瓦錫於1974年被無知的軍人政客處死刑,但是歷史最後證明,文明的發展是由相信大師的人繼續展開。

9.       魏廷朝:蔣經國時代,198173日,陳文成被發現離奇橫屍在台灣大學研究圖書館旁的走道上。脊椎骨和十三根肋骨已斷,體內滿布針孔和瘀血,有多處重傷。據法醫診斷,應是從高樓墜下所致。

10.   陳文成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專攻數理統計學,任教於卡內基美隆大學。五月間回國探親,72日再次被警總保安處約談。警總承認拘留過他13小時,然後釋放,並推測:陳博士可能自殺,因為他承認在美國支持台灣獨立運動,擔憂自己一定會坐牢。

11.   719日,台北地方法院發表七千字的報告書,判斷:「死亡可能是意外事故,或者可能是自殺。」然而,外界懷疑這是一場政治謀殺兩次約談,刑求逼供,或許被當場打死後,再移屍到高樓,從窗口丟下,偽裝成自殺以逃避刑責。本案雖經國內外輿論抨擊,卻一直懸而未破(台灣人權報告書/摘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