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拉塞福的原子核(下)

化學原理啟迪9

徐弘毅:

1.       拉塞福能夠發現原子核,原因是前人奠定了基礎亨利貝克勒瑪麗居禮等人發現放射性元素,然後,拉塞福個人再花時間研究,了解α粒子的特性,才知道要用α粒子為探測原子的工具。

2.       拉塞福能夠發現原子核,原因是前人奠定了基礎湯姆生已經建立原子結構的基本理論,原子是中性的,由正電粒子與負電粒子組成,正電粒子散布在負電粒子中,就像葡萄布丁那樣;拉塞福的工作就是,設計實驗來檢驗這個理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結果發現原子結構模型需要修正。

3.       拉塞福能夠發現原子核,原因是前人奠定了基礎。拉塞福能夠從實驗結果想像出原子核的存在,這個想法違背平常習慣的「同性相斥」原則(正電粒子凝聚在一起),但是卻符合粒子/物質在空間中的物理活動結果,怎麼做選擇呢?要從中做出正確的取捨,需要有相當好的邏輯思考能力,建立西方邏輯思考基礎的前輩是柏拉圖等哲學家。

4.       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哲學起源於名城米利都。這座位於愛奧尼亞海岸的城市,因聚集著一群醉心於哲學思索的智者而遠近聞名。泰勒斯,則是這群人中最傑出的一位。

5.       泰勒斯認為「萬物皆由水構成」,由此,揭開了自然哲學的幕布,他還熱衷於天文及幾何研究,他是西方世界第一個測定了冬至、夏至的節氣,並把一年分為365天。

6.       有人問泰勒斯:「你認為人活在這世界上,什麼事情是最困難的?」泰勒斯回答說:「認識你自己。」

7.       有一天夜晚,泰勒斯一邊行走,一邊仰望頭頂的星空,一不留神掉進了路旁的一個土坑裡。走在他身旁的侍女嘲笑他說:「你自稱能夠認識天上的東西,卻不認識腳下面的是什麼。是你的學問讓你掉進坑裡去的吧!」泰勒斯說:「只有站得高的人,才有從高處掉進坑裡去的資格!」

8.       有一年,泰勒斯來到埃及,慕名而接待他的人想測試他的智力,於是人們問他能不能測得出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略作思索後回答:「如果能夠法老親臨現場,金字塔的高度就不難測出。」

9.       第二天,法老在眾官員們簇擁下來到金字塔下,泰勒斯神態悠然地走到金字塔前,這時,陽光把他的身影投在地上,等身影與他身長恰好相等時,他便立刻在大金字塔尖頂投影處做一記號,然後再丈量投影尖頂到金字塔底部的距離,他告訴對方,這就是金字塔的高度。

10.   有智慧的人,一定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努力地改善自己的缺點,這樣的人,就有能力看透別人與環境的優缺點;如此,在社會自由競爭時,就容易成功。

11.   博學多聞、心胸寬闊的人,禁得起任何環境與生活的打擊,並且有能力重新開始

12.   只有「科學、理性、真實」的事物,具有超越歷史的權威性。一個人只要具備「科學、理性、真實」的能力,就能左右歷史的發展方向

13.   對一個智慧者來說,沒有翻不過的山脈,沒有渡不過的河流。智慧的高度,勝過權力地位,勝過財富

拉塞福的原子核(上)


化學原理啟迪8


1.       在十九世紀末,科學家發現某些元素會產生高能量的輻射。例如,1896年法國科學家 亨利貝克勒Antoine Henri Becquerel,偶然間發現含鈾的礦物能在沒有光線曝光的情況下,使攝影底片出現影響。他把這個現象歸因於鈾會自發性地放射光,而他的學生,瑪麗居禮Marie Curie,稱這個現象為 放射性radioactivity


2.       二十世紀初的研究找到三種放射線:伽瑪射線gamma rays (γ)貝塔射線beta particles (β)、和阿法射線 alpha particles(α)γ射線是高能量的「光」;β粒子射線是高速的電子α粒子射線有+2電荷α粒子的質量是電子的7300倍。


3.       1911年,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做了好幾個有開拓性的實驗來探索放射性元素,並且展開檢驗湯姆生的葡萄布丁模型原子理論是否正確的實驗。這個實驗是直接把α粒子射向金屬薄片。


4.       拉塞福認為如果湯姆生的模型正確,結實的α粒子應該可以擊破穿透金屬薄片,就像砲彈穿過網子粒子射線有+2電荷,應該是原子中那些四處散布的正電荷粒子的二倍大)


5.       他預期絕大多數的α粒子會穿透金屬薄片,只有非常少數的α粒子反彈。但是實驗的結果不如預期。雖然大部分的α粒子穿透金屬薄片,但是有許多粒子以很大的角度偏折斜射出去,有一些粒子甚至反射回來,完全沒有碰到金屬薄片另一端的測試器。


6.       這個結果讓拉塞福大吃一驚,他描述這好像對一張紙射榴彈,結果榴彈碎片竟然反彈回來。


7.       拉塞福從這個實驗結果得知,原子結構是葡萄布丁模型的理論並不正確。造成α粒子大角度偏折斜射出去的原因是,所有正電荷粒子都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同時這些正電粒子也是原子的質量來源。


8.       大部分的α粒子穿過金屬薄片是因為,原子的體積大部分的空間是中空的。那些偏折的α粒子,是因為它們靠近碰到了原子結實的正電中心,少數反射的α粒子是因為它們直直地撞上原子的正電中心。


9.       在拉塞福的心裡,這些結果只能解釋成原子有原子核nuclear atom,原子有個集中所有正電荷的核,而電子則是圍繞原子核活動;「電子與原子核的距離」,與「原子核的半徑」相比是相當大的。(摘錄Steven S. Zumdahl 的《化學原理Chemical Principles)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有機化學的基礎164 費雪投影Fischer Projections

 

1.       有多於一個對掌中心的立體異構物,可以用一種標記法來比較、分辨,這種標記法就是:費雪投影Fischer projection,它可以指出分子的「絕對組態」。


2.       在費雪投影,二條互相垂直的直線,交會點就是對掌中心的碳。一般認為,水平線代表它連接的取代基,朝向觀察者而來;垂直線代表它連接的取代基們,指向遠離觀察者的方向。


3.       256頁頁緣的圖,是一個對掌中心連接取代基的原型,它就跟一旁用影線和楔子畫出的構造圖是一樣的。(影線代表取代基的方向朝向後方,楔子代表取代基的方向朝前)


4.       在費雪投影中,如果碳骨架由超過一個以上的原子組成,多加的碳原子通常安置在C-1垂直正上方的頂端,而取代基放在水平線的二端。


5.       2,3-二溴丁烷 2,3-dibromobutane」的三種立體異構物,也可以用費雪投影來描述。透過費雪投應,我們很容易就看出「內消旋化合物 meso compound C-2C-3之間的平面。


6.       值得注意的是,費雪投影規則可依序應用於任何一個原子,另外,費雪投影不能說明這個分子的構形(它把分子平面化了)


7.       圖左、中二個結構都是鏡像異構物,它們是d,l;這二個異構物是對掌的,它們與右邊「內消旋化合物 meso compound」之間,彼此是非鏡像、也不對掌。


8.       值得注意的是,在費雪投影中,對掌中心一系列的化學鍵都是交疊的eclipsed。照費雪投影的呈現方式來看,會覺得這個分子構象很不穩定,但事實不是這樣的,因為費雪投影沒有顯現出一個分子在三度空間中的立體結構,因此它對分辨結構異構物毫無幫助。(翻譯改寫自Mary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的《Organic Chemistry)


注:圖片,可翻閱google提供的有限度瀏覽Mary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有機化學Organic Chemistry


 


徐弘毅:


1.       雖然,我們的腦子裡應該要有完整的分子立體構造圖,但是,因為每一種問題的重點並不一樣,有些時候,原子球體的大小、化學鍵的角度,並不是那麼重要,無助於釐清事實。


2.       判斷對掌性分子的絕對組態,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它的對掌中心與取代基的相對位置,費雪投影就是反映這二個重點,刪去其它枝節。


3.       每一種表達方式都有它的界線,費雪投影,能夠用垂直的直線,標示清楚對掌中心與取代基的相對位置;


4.       分子的立體構造,不是費雪投影關切的範圍了,如果要了解分子的立體構造,應該參考分子的棍棒造型。


5.       這個章節還有一個紐曼投影,它的重點是呈現,鄰近幾個碳原子的化學鍵,是否重疊還是交錯,幫助我們很快地判斷出分子是不是有扭張力或立體張力的問題。


6.       柏拉圖全集,是西方哲學思考的基礎,作者柏拉圖,透過蘇格拉底與許多人的對話,辯證人類對知識,應該要注意哪些重點。


7.       蘇格拉底:我又說,克利尼亞,這回該輪到你了,提醒我剛才的討論在什麼地方中斷。我想大概是經過一番討論,我們同意必須熱愛智慧,是嗎?你想說什麼?


8.      克利尼亞:是的。


9.      蘇格拉底:熱愛智慧,就是「得到知識」,對嗎?


10.  克利尼亞:對。


11.   蘇格拉底:那麼,我們應當得到什麼樣的知識?能給我們帶來好處的知識,不就是對這個問題最簡潔的回答嗎?


12.   克利尼亞:沒錯。


13.   蘇格拉底: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到各地去尋找埋藏在地下的大量黃金,那麼這種知識對我們有好處嗎?


14.   克利尼亞:也許有好處。


15.   蘇格拉底:我說,但在此之前,我們已經證明,哪怕我們無須挖掘就能得到所有黃金,我們仍然一無所有,即使我們知道如何點石成金,這種知識仍然對我們沒有任何價值,除非我們也能知道「如何使用」黃金,否則擁有黃金沒有任何好處。你記得嗎?


16.   克利尼亞:對,我記得。


17.   蘇格拉底:同理,如果只知道如何製造而不知道「如何使用」,那麼其他任何知識也不會有任何好處,比如做生意的知識、醫學知識。不是這樣嗎?


18.   克利尼亞:是這樣的。


19.   蘇格拉底:哪怕擁有一種關於如何使人不朽的知識,但若沒有「如何使用」這種不朽的知識,那麼依照我們前面接受的前提來推斷,這種知識仍舊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20.   克利尼亞:我們對此取得了一致意見。


21.   蘇格拉底:我說,那麼,我迷人的孩子,我們需要的知識,要能夠結合製造使用


22.   克利尼亞:好像是這樣的。

有機化學的基礎163 內消旋化合物Meso Compound(下)

 

徐弘毅:

1.       當分子有二個以上的對掌中心時,如果有些鏡像異構物分子是左右對稱的,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2.       左右對稱的鏡像異構物分子本身沒有光活性,不是對掌性分子;這個分子可能的鏡像異構物組合少一對。

3.       例如,「2,3-二溴丁烷 2,3-dibromobutane」左右對稱,代表有不論是「左邊是R組態、右邊S組態」,或是「左邊S組態、右邊R組態」,都是一樣的,這二種分子型態,只要轉個180°就可以重疊,它們彼此不是鏡像異構物,稱為「內消旋化合物」。

4.       因此,「一個化合物,有n個對掌中心,就會有2n次方個立體異構物」,這個法則,在出現二個一樣結構的對掌中心時,不適用。

5.       更精確地說,「一個化合物,有n個對掌中心,就會有2n次方個立體異構物」,如果分子對稱,那麼,每多出現一個「內消旋化合物」,立體異構物就少1個次方。

6.   判斷分子,必須抓它的結構重點,才能判斷它的一切變化。孔子也認為,抓住做人做事的重點十分重要,在《論語‧里仁篇》孔子跟學生討論,誰有『仁』呢? 誰抓到做人做事的核心重點呢?

7.    孔大師說:我沒有看過一個追求人生價值的人,去排斥沒有人生目標的人;追求人生價值的人,他把實現人生的價值看得至高無上;如果他排斥沒有人生目標的人,他怎麼能夠算是抓到人生的重點呢?排斥別人,是那些沒有人生目標的人才會做的事情,他不會讓自己的行為跟那些人一樣。

8.   孔大師知道,很多人會因為自己有在追求人生價值,而看不起沒有人生目標的人,所以提醒學生,既然人生目標是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就不用分心在意其他人如何了。人能夠一直抓到生命的核心重點來生活嗎?

9.       孔大師說:「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我沒有見過沒有能力去實踐人生核心價值的人;也許這世上真的有完全做不到的人,我真的沒見過。」

10.   孔大師鼓勵學生,每個人都有能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去做就對了。

11.   到底有那些人生的「核心道理」呢?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要知道做人做事的核心、重點。

12.   孔大師說:人都會做錯事情、都會有過失,但是,往往自己不知道;如果一個人能透過組織、團體,看到自己的不足、過錯,那麼,這個人就是知道自己做人做事的重點了。

13.   孔大師知道很多人在社團中喜歡批評別人的缺點,講別人的不是,來滿足自己,所以提醒學生,社團活動的重點是看清楚自己的不足、過錯。

14.   另外一個人生的「核心道理」,也很重要,孔大師說:一個人如果早上體悟了道理,到了傍晚就死去,這樣也不可惜。

15.   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人生態度、人生的重點。孔大師希望自認在追求人生價值的人,不要沉迷在人際的問題上,應該從早到晚都要不斷思考道理,務求在學問上有所突破。

16.   那知識份子,他做人做事的「核心道理」是什麼呢?

17.   孔大師說:一個讀書人,一定要立志追求道理、實踐道理;如果一個人覺得物質環境艱苦是很丟臉的事,那這樣的人就實在沒辦法跟他講做人做事的核心道理。

18.   孔大師知道,很多人沒辦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是因為老想到金錢、美食、豪宅之類的問題,所以勸學生先把物質欲望擺一邊,才有辦法實現人生理想。

19.   那領導人,應該怎麼抓到做人做事的「核心道理」呢?

20.   孔大師說:一個領導人在管理龐大的組織,他對每一種狀況、每一種人,沒有個人的絕對看法,也沒有絕對不做的事;所有的事情,一切都以「公平正義」的原則來做事。

21.   孔大師知道,改革是不容易的事,會面臨許多人的意識形態、欲望、慣例等種種問題,領導人如果有個人的主觀、偏見、禁忌,就沒辦法解決行政會遇到的現實問題,最後就會沒政績,一個領導人毫無政績,就會覺得自己做這個工作是白做了,人生價值沒有實現。

22.   所以孔大師勸領導人拋開個人主觀意識,依據現實狀況好好協調解決問題,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來施政,總預算合理分配,不要圖利特定族群,就會有政績,就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3.   【原文】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