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原理啟迪5
1. 為了讓化學家們對一般的原子量有共識,德國化學家凱庫勒F. August Kekule,1860年在德國卡爾斯魯爾,召開第一次國際化學會議。在這個學術會議中,年輕的化學家坎尼札羅Stanislao Cannizzaro(1826-1910) ,術語和白話文並用,意思表達得清晰有力,於是化學社群內的人們,開始對原子量產生共識。
2. 坎尼札羅的解釋,主要基於二個信念:
3. 第一、如同道耳頓所說,化合物由整數的原子們組成。
4. 第二、亞佛加厥的假說是正確的,同體積的氣體,在同樣條件下,有一樣的分子數量。
5. 把亞佛加厥的假設,放在給呂薩克的實驗,會得到如亞佛加厥所預言的結果,這一點說服了坎尼札羅相信,「氫氣」是由2個氫原子組成「H2」。
6. 因此,他先隨意地假設「氫氣(H2)」相對「原子量」是「2」;然後,他開始測量其他氣體物質比較之下的「分子量」。他的做法是,把「某種1公升的氣體的質量」,和「1公升氫氣的質量」,互相比較(這些氣體都處於一樣的溫度與壓力下)。
7. 例如,「1公升氧氣」樣品和「1`公升氫氣」,互相比較的結果,比例是「16」。
8. 因為「亞佛加厥假說」認為,1公升的「氧」和「氫」,都有一樣數量的分子,因此「氧分子」的的質量必定是32(假定氧氣由2個氧原子組成O2),相較之下,「氫分子」的質量是2。
9. 因為每一個分子是由2個原子組成,「氧」和「氫」的相對原子量是16和1。用這個相同的模式,坎尼札羅發現「二氧化碳」的相對分子量是44(與H2的分子量2比較的結果)。
10. 化學家分析「二氧化碳」的結果顯示,它有27%的碳(質量)。這個比例放進「二氧化碳」分子質量44克來計算,「碳」的質量就是0.27×44=12克;在44克「二氧化碳」中,「氧」的質量是44克–12克=32克。
11. 複習之前所說,「氧」原子的相對原子量是16。因此,如果「二氧化碳」的化學式假設是CO2,那麼「碳」的相對原子量是12,因為 ﹝12+2(16)=44﹞
12. 然而,如果「二氧化碳」的化學式是C2O2,那麼,二個「碳」原子共占整個分子百分之12的比例,計算的結果「碳」的相對原子量是6。
13. 同樣地,如果「二氧化碳」的化學式是C3O2,那麼「碳」的相對原子量就是4。
14. 也就是說,如果不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學式,就沒有辦法判定「碳」的相對原子量。這確實就是讓很多化學家苦惱,造成這麼多版本化學符號表的原因。
15. 坎尼札羅表示,只要把好幾種含有碳的化合物的分子量,加以比較,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16. 舉例如下表【含有碳的不同氣體,它們的相對分子量、原子量】
化合物 | 相對分子量 | 碳的比例(質量) | 依比例 碳的相對分子量 |
甲烷methane | 16 | 75 | 12 |
乙烷ethane | 30 | 80 | 24 |
丙烷propane | 44 | 82 | 36 |
丁烷butane | 58 | 83 | 42 |
二氧化碳 | 44 | 27 | 12 |
17.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數據顯示「碳」在每一種化合物中的相對質量,都是12的倍數。
18. 這個觀察結果,強烈地指出「碳」的相對原子量是12,因此,「二氧化碳」的化學式,無庸置疑地就是CO2。
19. 坎尼札羅的論文,因為收集了很多化合物的數據,而充滿說服力。
20. 雖然他沒有辦法完全證明他的原子量是正確(因為他沒有辦法驗證那些化合物的化學式),但是這麼多數據所顯示的一致性,終於說服了每個人,讓他們覺得他的解釋合理,他判斷的相對原子量是正確的。
21. 原子量的困擾,終於結束。化學界終於找到國際性的原子量標準(比較值)。(摘錄Steven S. Zumdahl 的《化學原理Chemical Principl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