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道耳頓的原子理論

化學原理啟迪3

1.       1808年,道耳頓出版《化學哲學的新系統A New System of Chemical Philosophy》,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原子理論:

2.       每種元素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這些粒子稱為原子

3.       同一種元素類別的原子,彼此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基本性質(一種或多種性質)上,彼此不同

4.       化學的化合物會形成,主因是原子們彼此互相結合。任何一個同類型的化合物,都有一樣數量比例種類的原子。

5.       化學反應牽涉到原子的重新組合─也就是改變那些原子彼此鍵結的方式。但是原子本身在化學反應過程中不會有什麼改變。

6.       思考道耳頓,如何系統整理各種元素的相對原子量,來獲得他的理論,對學習者來說,是非常有啟發性的。

7.       在道耳頓的時代,科學家已經知道「水」是由「氫」和「氧」二種元素組成的,二種元素的質量比例是8公克的「氧」和1公克的「氫」。

8.       如果「水」的化學式是「OH(氧、氫),那麼,一個「氧」原子的質量應該是一個「氫」的八倍。

9.       然而,如果「水」的化學式是「H2O(2個氫與1個氧),這代表每一個「氧」原子的質量是16倍高於氫原子,因為1個氧和2個「氫」的質量相比,是82

10.   因為不知道「水」的化學式,道耳頓沒有辦法清楚地分辨「氧」和「氫」的質量,這真是左右為難。

11.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道耳頓做了一個前提假設:他決定自然(物質的組成)是盡可能地簡單才對。這個假設讓他推論出「水」的化學式是「OH」,因此他認為「氫」的質量是「1」,「氧」的質量是「8」。

12.   他把同樣的邏輯用在其他化合物身上,寫出第一個「原子量atomic masses」表了(畫學家給它的正式名稱是原子重量aotmic weights表,因為原子量是其它的原子與標準原子質量的比較值,這個過程稱為秤重)

13.   很多原子的質量後來被證明是錯的,因為道耳頓對某些化合物的假設是錯的,但是建立原子量表是文明史往前邁進的重要一步。(摘錄Steven S. Zumdahl 的《化學原理Chemical Principles)

徐弘毅:

1.       道耳頓,發現同樣的元素組成不同的化合物,這當中,相同元素在不同化合物的比例,呈現簡單的整數比。這代表什麼意思?

2.       元素,一定是由一顆一顆的原子組成,不然不會出現某一種元素,在這個分子的重量,剛好是另一個分子的二倍,這樣的整數比。

3.       元素,應該是許多原子共同組成的,它們彼此一樣嗎?

4.       同一種元素,每次要進行某一種化學反應時,都會有一樣的過程與結果,例如不論是從哪裡取得的氫氣,只要碰到氧氣,就會變成水,可見得氫氣裡面的元素是一樣的;因此,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彼此應該一樣。

5.       不同元素加在一起,會出現新的化合物,由此也可以推論出,不同元素的原子,彼此是不一樣的。

6.       那麼,化學變化到底是什麼?應該是不同的原子彼此結合,例如氫和氧結合成水。道耳頓這麼想,應該是當時的實驗,合成的化學反應比較多,分解的反應比較少見。

7.       化學變化,是用任意比例的原子去組合出一種分子,還是有固定比例呢?依據定比定律的實驗經驗,每一種化合物的組成原子,組成的原子種類是固定的,數量是固定的。

8.       原子,會不會因為經歷一場化學變化,而失去本來的性質呢?因為水的性質,感覺上是跟氧或氫不一樣的,不是嗎?

9.       「氫」和「氧」反應成水之後,性質不一樣,應該是「分子結構」造型改變造成的,不是原子的性質改變。

10.   原子,能夠展現反應前後「質量守恆」的規則,同時跟其它原子結合成化合物的時候,一定依循某一種比例原則,顯示它是獨立的,它應該有獨立的質量、體積、性質;所以,化學反應,只是改變它與其他原子的鍵結方式,不改變性質。

11.   如果每一種元素,都是獨立的,有自己的性質、質量,那麼,應該可以把所有的元素依照某種規則整理成一個完整的表。

12.   怎麼整理出一個元素符號表?必須先確立化合物到底由哪些原子、各自是多少顆原子組成的,也就是要寫出化學式。

13.   在這裡,道耳頓卡住了,他先用「定比定律」,整理出水分子的氧跟氫的比例,然後才用「倍比定律」,去計算原子量,結果出現各種答案。最後他沒辦法,只好隨便假設水的化學式是OH,九賭神仙輸,他猜錯了。

14.   道耳頓為什麼會在這裡犯錯?因為化學史的發展,是先出現《定比定律》,才出現《倍比定律》,通常人的習慣是,先出現的定律就像老前輩,比較權威崇高,晚出現的定律就像晚輩,給人比較年幼無知、地位比較低的感覺

15.   所以,道耳頓用《定比定律》為主體來想問題,這是正常反應。但是,這個問題,應該用《倍比定律》為主體來解答。

16.   也就是,我們應該比較,含有同一種原子,與不同原子鍵結成各種化合物,它們在不同化合物的重量比例是多少,找出不同種類化合物的共通性,才有辦法推測出同類型原子的相對質量。

17.   釋迦牟尼說,無論一個人受多少專業知識、邏輯訓練,只要他沒有辦法打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個框架,他就沒有辦法追求到智慧。

18.   我相,就是自己的意識形態、思想框架、生活習慣、思想習慣;

19.   人相,就是我們會無知、盲目地受人影響,受所崇拜的偶像所影響,不經思考就接受別人的觀點;

20.   眾生相,就是人沒有經過嚴密的理性思考,就被族群意識、民族性所綑綁;

21.   壽者相,就是階級意識;由年齡、財富、權力、學歷等所造成的社會階級,產生屬於自己的階級意識。。

22.   所以,人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應該打破階級意識,擺脫傳統的族群意識,避免盲目崇拜,避免被自己的生活習慣,來影響自己的思想自由與理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