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以上兩件事均需靠人來執行,可是近來在台灣,每回想要推動某些計畫,讓文創產業更上一層樓時,都會面臨到一個難題,就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離上次觀賞「印象西湖」已經一段時間了,但當時的震撼與感觸依然縈繞心頭,試想張藝謀、王潮歌與樊躍三個人的「印象」創意,四年多來為好幾個城市增加了成千上百的工作機會,動輒實現三到五倍的拉動效益,對外,打響了國際知名度,在內,凝聚了集體認同感。
反觀台灣的山水,不比麗江或是西湖遜色,幾億台幣的籌劃經費也談不上是天文數字,我們缺乏的就是幾位能扭轉乾坤的將才,用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勢,拉出一座座文創產業的舞台,再從舞台上培養出新一代的將才,然後英雄時勢、相輔相成,造就一個經濟成長的正循環。
這樣的正循環,應該要從教育與相關政策著手,前者是培育人才,後者則是留住人才。以往台灣教育為人詬病的地方,不外乎是八股教條、扼殺創意,低落的教育品質和產業外移的後果一樣不堪設想。
日前讀到比爾蓋茲提醒,美國的教育危機,比起經濟危機更形嚴重。近來兩個聲譽鵲起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與王大仁,大部分求學實習的時間都在美國,如果他們當年留在台灣受教育,他們是否還能擁有今天的風光舞台?所以,如果連美國的教育體制都需要改造,台灣實在沒有理由夜郎自大。
培育人才,並不是台灣唯一的挑戰,在留住人才方面,以前我們比不上歐美日,現在甚至比不上大陸。今年4月,杭州政府砸下重金為漫畫家朱德庸,打造一個幽默博物館,同時高規格延攬蔡志忠等重要人物,參與他們的文創計畫,都是讓人心驚的豪氣與魄力。這只是一個杭州而已,對岸還有多少城市與組織,都比我們深諳「江山社稷、用人為先」的道理,積極招賢納士,企圖建構更大的舞台,容納一個更大的理想。
政府時常為了因應民眾觀感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失業率一攀升,就擴大就業方案及工程發包,經濟成長一下滑,就開始刺激內需消費。但太過鑽研這些數據,難免流於短暫片面,無法投射出完整的國家競爭力與未來性。
特別是要發展運用大量軟實力的文創產業時,有遠見的擘畫者,是在適時適點的公共投資之外,優先深耕可以投入建設與貢獻創意的人才,方能在長期經濟發展上歡喜收割。(法藍瓷總裁暨創意總監)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