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還地於河才是正辦

【摘要2009.08.14中國時報 宮守業】南部災情慘重,雨量太大固然是重要因素。國土利用缺乏順應自然的心態,才是根本的原因。除了沿海地勢低窪而淹水之外,受災最慘重的地方在地形學上可以分為幾個類型:一是山區V型河谷兩岸的狹小平地;二是沖積扇;三是曲流的侵蝕坡

V型河谷,是仍然處在幼年期的河谷,兩側陡坡本來就容易因為河流下切而崩塌。而兩岸的狹小平地,其實就是歷史上大氾濫時的河床。除非幾萬年前的老河床已經被抬升高出現代河床,成為河階台地,否則遇到暴雨再度被溢流沖蝕,是可以預期的。

但是許多山區村落,往往就是建在這樣的地方。這次水災,楠梓仙溪和荖農溪河谷受災慘重,原因在此。南投縣廬山也是同樣的情形。台二十一線在甲仙到那瑪夏鄉這一段經常在水災時沖毀,居民建議改道。這其實是難解的問題,因為在狹窄的V型河谷,根本沒有什麼空間可供改道。

再說沖積扇。土石流災害並非現代才有,原住民由他們祖先傳下來的經驗,知道哪些地方比較安全,所以傳統原住民部落多建於河階台地。近代到山區開發的村落,則多建於沖積扇或老崩塌地,因為這些地方土質較鬆,容易整平開墾。沖積扇,是山區河道剛剛進入平地的地方,本來就是容易發生災害的地點。

著名的南投信義鄉豐丘村,就是沖積扇土石流災害的典型案例。此次受災慘重的台東太麻里、知本,高雄縣六龜等地,也都是典型的沖積扇位置。太麻里溪的河道,已經不易辨識。其實河流改道,本來就是沖積扇的常態,不是河堤可以拘束得住的

曲流的侵蝕坡。電視播出知本金帥飯店倒塌的鏡頭,令人怵目驚心,但並不令人意外。那個地點是典型的曲流侵蝕坡,河岸本來就會持續後退。我們的祖先其實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依照風水的說法,不宜在「反弓水」建立家宅。現代人以為人力可以勝天,最後還是要付出代價。其他多處橋梁被沖斷的地點,也是在髮辮狀河流中小曲流的侵蝕坡。

在災後說這些話,只是後見之明,但這些問題許多學界先進都曾經說過,只是科學的判斷抵不住開發的利益。這次颱風如果讓我們承認人力不能勝天,那慘重的災情還算有點代價。

九二一地震後,政府沒有重建中橫,現在看來是個很正確的決定。這次災害後,我們不妨思考一下,是不是有些高風險的地點,遷村比重建的成本更小?有些山區的省道或縣道,可不可以降級為產業道路?省下來的不只經費而已,更重要的是人命。 (作者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組副研究員)

 

【摘要8.14.2009蘋果 陳昌宏】短短一個禮拜內,台灣經歷了旱災的限水危機,為何這麼多年,從民眾到政府,沒有人能夠從這些天災中學到一點教訓?

以「旱災」而言,政府應做的是開源與節流兩大部分。開源的關鍵在於充分使用下在台灣土地上的每一滴雨。政府應在新大樓核發建照前,要求裝置「屋頂集水設備」或「雨水回收系統」,政府也可獎勵舊建築裝置此設備,或甚至祭出獎參條例來鼓勵民間參與興建。

如此以用水需求量頗大的第三級用水(衛生清潔用水與維護環境整潔用水)得以供應此一部分。長期而言對個人或企業可省下一筆可觀的用水開支;對政府供水也可減低不少壓力。如果以國人用水每天300公升估計,這部分的用水佔了5成,1年下來可能是3座以上石門水庫的總蓄水量(以滿水量2億公噸計算)。

而節流的關鍵,在於查驗水管漏水率的問題。目前台灣水管的漏水率在25%左右,比任何先進國家的漏水率都高。台灣自來水公司必須加速汰換老舊管線,並主動偵測可能的漏水端,至少必須有效將漏水率下降到5%到10%之間。以永續經營環境的原則而論,前兩者的效應,至少需510年以上才能看到成果;但是不做,旱災噩夢仍會持續上演。

就「水災」而論,台灣的水土保持不良,與國土規劃不當問題,始終是水災的關鍵。水災,常常是由於雨水夾帶著大量的泥沙,從上游沖刷下來,加上台灣目前有許多山坡地過度開發、連行水區也核發建照蓋起旅館、飯店等,一旦泥沙含水量過高時,山林毫無蓄積含水的功能,甚至結合成力量比水更為強大的土石流,造成更嚴重的傷亡。

政府不該再縱容濫墾濫伐,更要嚴懲破壞山林地的犯罪行為,同時也應該重新測量台灣河流的逕流範圍,河川地兩側50100公尺處應限建,或有條件開放建築區,甚至訂定更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將地震、颱風等天災因素考慮在內。

馬政府上任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建構與改善兩岸關係上,相對的忽略了台灣應有的建設。然而,台灣的地理位置躲不掉颱風,地形與地勢也無法有效利用河川或山林,來排洪與蓄水。但連年的水災、旱災,馬政府做的不應該只是震怒或檢討氣象預報不準。【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土石流吞噬國土 復育路迢迢〔摘要8.14.2009自由 劉力仁、鍾麗華、陳曉宜、曾韋禎〕八八水災造成山坡地災情慘重,國土規劃問題又成焦點。環保團體指出,台灣已是災難常態化,民進黨執政時推動「國土復育條例」慘遭立院冷凍,馬英九政見「國土計畫法」又不見推動,完全執政的國民黨,卻放棄對台灣土地救贖機會,要負最大責任。

學者也質疑,台灣盛行高山蔬菜、茶葉、檳榔,還有滿山遍野的果樹,連休閒農業都爬上山,台灣吃山吃海的文化,也吃掉原始山林的天然防護。高山農業須為風災擔責任,但最大「人禍」還是政府,政黨輪替後,國土復育喊停,回收國有林地、管理山坡地超限利用原地踏步,讓國土淹沒在土石流中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表示,二○○四年敏督利颱風造成七二水災,民進黨政府提出「國土復育條例」,但國民黨配合墾農派立委阻擋,法案在立法院被擱置43次。另提出替代方案「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去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又以「影響國家發展、規避民意機關監督」為由,決議停止執行

但超限利用的山坡地,仍有一萬零九十六公頃,且有近八萬二千公頃國有林地違法佔用,回收率不到2,農委會過去回收牛步,現在更全面喊停,仍有九萬公頃山坡地濫墾濫伐,嚴重威脅山林保安

廖本全指出,山坡地會殘破不堪,跟一九五年代至八年代,國民黨鼓勵農業、道路及休憩上山有莫大關係,國民黨又完全執政後,竟捨棄對這塊土地救贖的機會,不可思議。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國土復育條例,應立即排入立院最優先審查法案,最好「還地於水」,台灣應仿效德國、美國,政府以換地,或購下洪水頻率最高的地方,恢復成濕地。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認為,「農業上山、平地休耕」實在是台灣的怪現象,政府應把高山農業遷下來,天災已不可免,但「人禍」要降到最低。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指出,台灣缺乏通盤的國土規劃,國土復育條例也在國民黨執政後被判死刑,現在山坡地只要民眾向地方政府申請許可,就能開發使用,以現在地方政治的選票考量,會不滿足民眾的需求嗎?希望這次政府學到教訓,好好思考國土復育問題,同時召開停辦二十年的全國國土會議,不要讓悲劇再次發生。

 


【摘要
2009.08.14 王驥懋/北市(博士生)中國時報】小林村以筍業而主,而梅山的太和村,則以種植茶業及水果為主。許多人認為,這些地方就是人為大量的開發、過度利用才會產生這樣嚴重的後果,的確,這是這次災難的原因之一;但是值得思考的,卻是全球近年來許多非營利組織大聲疾呼的:環境正義

我們可以從最近出版的《糧食戰爭》一書中,指出了當今農村的窘境:農產品的價格,受到自由貿易的影響,開發中國家的糧食價格不斷的下滑,迫使個體小農採取一種違反市場法則的選擇:種植更多這種市場價格不斷下滑的作物,開發更多不利開發的地區,而這些弱勢小農往往他們無力選擇轉作,因為這些弱勢的小農無法負擔轉作的生產成本,他們成為愈生產愈窮、愈生產環境愈威脅他們實際的生活。

這種情況在台灣是變本加厲,首先,台灣的產業政策大部分集中在工業生產上,不斷的排擠、壓縮農業生產的價值,這些小農必須開發更多原本不利開發的地區來加以生產;另一方面,這些工業本身所造成的環境成本更大,大量的排碳量、環汙事件,這些生產代價不斷擴大。雙管齊下,小農都處於嚴重的環境威脅下,這或許是另外一個值得我們詳加思考的災害原因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