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不只風災 不只暖化

【摘要8.27.2009林中斌 蘋果】經驗告訴我們春、秋是傳染病季節,何況近年來全球瘟疫種類增加、規模擴大。最近常跑兩岸的醫療人士稱:八月初大陸西部爆發的肺鼠疫在擴散中,同時大陸中部也發生傳染性專攻內臟的疱疹。這些消息固然有待進一步證實,準備卻應及早啟動。

建議有二:一、兩岸政府應竭誠加強疫情通報。面子問題小,人命問題大。二、中西醫各有所長,應放下成見,合作抗疫。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草藥,有時可彌補西方特效藥的不足。

台灣強震最近增多。7月之後地震頻率大增。7月底5天有45級以上地震,817日花蓮外海兩起超過6級地震,22日恆春外海有5.6級地震。同時,台灣鄰近的日本海域在85日、9日、11日已連續3次發生7級左右地震。

地震頻頻的解釋有二:一是大地震的可能降低,因板塊摩擦的能量已釋放;二是大地震將來臨。為了人民的安全,寧可作大地震的準備以防萬一。即使地震短期不來,台灣處於地震帶上,遲早會遇上。建議有三:

一、 及早進行突發的地震救災演習。人員、器材、救難狗等應迅速到位,把握黃金48小時;二、政府和媒體合作加強地震因應教育;三、政府邀請專家全面整理,地震可能造成災害的地點,並納入救災備案。

全球暖化,無法解釋寒災。20081210日《國際前鋒論壇報》Jeff Jacoby的短文提到:「數位專家(包括MIT的氣象學權威Richard Lindzen教授等)說1998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到頂點,之後持續下降。」今年兩位美國氣象家Patrick MichaelsRobert Balling Jr.出版新書Climate of Extremes(《氣候極端化》),列舉大量數據圖表,再度質疑全球暖化的說法。

此外,雪災的個案也怵目驚心。20061月日本大雪創紀錄,死亡89人。同年,2月新疆零下41度凍死鵝喉羚。20071月暴風雪襲全歐40人死。20081月中國雪災肆虐,21省受災人口超過一億。綜合的看,全球氣候應是冷的更冷,熱的更熱。暖化並非真相的全部。

全球暖化,無法解釋愈趨頻繁的地震和火山爆發。美國Smithsonian InstituteSimkin & Siebert研究發現,1950年以後全球火山爆發頻率增加,而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資料,全球地震頻率從1973年之後持續上升。

目前最能解釋全球愈趨頻繁的各式災變,是更深的原因。天體運行,引起地球磁軸移動、磁力減弱,因而引起愈趨頻繁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氣候的兩極化、瘟疫變頻繁和其他的災變。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不止風災,也不止暖化。預防危險,是安全的一大半  【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國防部副部長,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摘要2009.08.27李鴻源 中國時報】九二一帶走兩千多名同胞,災後許多檢討出現,地震是天災,但在地質敏感區開發,卻使災變擴大;而救災復建過程中,也察覺高風險需要高防備,台灣必要建置更專業、有效能的防救災體系

如果災民的淚與恨,換來的只有官僚下台,沒太大意義;殘破國土,換來的若只是更堅固工程與人定勝天的謬思,勢必還會面臨大自然反撲。災後台灣損失的,不只是人命與金錢,更讓政府的公共信任資本急速消耗人們不相信政府能扮演好,保障國民身家安全的角色。集體信心危機,是安定社會的最大威脅。因此,更須做好災害控管與重建,以實際行動重拾人民信心。

林邊、佳冬部分地區積水、淤泥在災後十七日,由於地盤低於海平面,加諸堤防破毀、排水系統阻塞,水仍難排出。現場清理僅靠人海戰術是沒有用的,雨一下還是淹、也易因衛生環境的劣化導致疫病孳生、衍發群聚感染。亦即,八八災後,就應判別出該區善後非一鄉、一縣或單一部會所能獨力完成。必須倚靠強有力的前進指揮所,擬訂策略並予執行。

首先,指揮所應透過航照、現場狀況研判受災範圍,並找出積水成因,該撤離的住民進行安置;然後調派專業人員與合宜機具進駐,搶建、修繕有立即危機與需求之工程;而積水排退部分因含泥量重,就調用類似水庫清淤的抽砂機具、視當地狀況,將抽出泥水直接排入鄰近河海,或暫闢之蓄洪設施;同時加強環境消毒,備足完善救災物資、設立醫療檢測站。而非一味投入人力,讓國軍弟兄與志工赤手與爛泥、病菌搏鬥!

依據衛星航照圖初判,僅以高屏溪為例:約有1490個崩塌地,崩塌面積約六千公頃、整體崩塌量為二億八千萬立方米,相當一座石門水庫的容量。這些崩塌區位村落上方、河岸旁,莫拉克不會是今年最後一場風災,近期若又有暴雨侵襲,難免造成嚴重的二次災損。此時不預防,不進行撤離、救災規畫,屆時若再成災,人民受得了嗎?

歷經八八災患,全台崩塌區狀況到底有多嚴重,媒體鏡頭之外還有多少窮山惡水、山河變色,短期內若無法儘速完成現勘清查、研判,要如何拿出因應方案?這些工作都是緊急且必要的!也影響到後續遷村基地選定、工程是否復建。吾人以為應在二至三周內進行完成。需不需要向外求援,是當局須立即思考的問題。

此次災患,讓大家進一步認識國土規畫的重要,也體會現有公部門組織,實不足因應環境變遷下的極端氣候災變。但眼前,執政團隊沒有再犯錯或引發質疑的本錢。惟有尊重專業、周延思考,切實執行,才能告訴人民:雖然晚,但後續我們會做好。 (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

 

【摘要8.27.2009自由◎ 柳中明】許多人弄不懂莫拉克災民,為何要稱難民?「氣候難民」一詞是由「環境難民」而來,乃指環境惡化,居民被迫遷離家園,甚至是離開原來國家

美國紐奧爾良市,在2005年八月因為風災摧毀,有近一百萬人(包括市郊)遷離不歸,就是一例。但是,一九五一年通過的日內瓦公約內並無環境難民一詞,所以「環境遷移者」是目前學界的用詞,以利與政治或戰爭難民相區隔。目前,部份太平洋島國已以氣候難民身分,取得如紐西蘭的承諾,開始遷移的計畫。

美國「災難援助與緊急救援法」對於大災難後災民的援助,做了非常詳盡的規定。包括如臨時屋、修復舊屋、重建新屋,也包括失業協助、食物提供、法律協助、心靈協助、社區金援等。更包括了再安置協助,即是災民若不能回去原居住處,就要幫助他們到另一個地區發展。所以近一百萬的紐奧爾良市居民,就是如此被安置到全美各地。

我國沒有適當的《災難法》,所以各項援助是以各部會每日一利多的方式提供,也因此失去立法院監督與強制執行的規範。同時,政府團隊每日在說短期內要將災區重建,卻不認真思考讓災區回歸自然。因此,若將莫拉克災民改稱之為莫拉克難民,則全國就都將知道:山區土石流滅村災民與海濱淹水區民眾,並不需一定要回歸到原居住處。

同時,其他各縣市可以提出「莫拉克難民安置計畫」,承諾如協助部份難民的新居與工作訓練等。如此,若不願回去原居住地者,不需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到其他縣市覓居,而是讓所有縣市都可以主動協助

承認台灣已有氣候難民,除了能有效協助莫拉克災民,與讓山川休養生息外,就是正式承認全球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威脅,也即是正式向全球發聲,表示我國長期都將需要國際協助。這絕非示弱,而是正式要求全球將台灣,真正視為世界村的一份子。(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