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食品安全的危機處理

【摘要11.7.2009李武忠 蘋果】最近為防止美國牛絞肉、內臟等進口,衛生署儘管祭出三卡五管的嚴格管制措施,但仍然無法平息民間質疑聲浪,顯然民眾對該機關的把關能力與保證存在信心危機,這點頗值得馬政府重視。

這些年來儘管各國均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管控,但是發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仍時有所聞,包括:2006年美國毒菠菜事件受害者遍及全美21州,造成200多人罹病,3人死亡;2008年日本毒米及毒水餃事件受害者超過90人;2008年加拿大楓業公司肉製品污染事件造成20人死亡;還有中國毒奶粉事件造成3名兒童死亡,158名兒童入院治療;2007年台灣黑心健素糖、瘦肉精豬肉事件等,均造成消費者極大的恐慌。

為因應重大食品安全危機,各國政府分別建立危機處理機制,主要作法包括:

1立即展開調查,像美國在首次檢驗出狂牛症後,立即進行第二次複驗無誤後,農業部立即端出相關管控措施,並在短短兩周內就透過DNA檢測查清楚狂牛來源,隨即採取後續隔離措施。

2回收問題產品,例如美國食品安全局在證實為狂牛症後,立即發布回收令,召回並開始追查與狂牛症相關的牛肉與產品的去向。

3向民眾發布消息,多數政府會於第一時間,向國內消費者傳達事件監測結果,及採取哪些緊急措施,一來顯示其對民眾健康的高度關注,也展現政府危機處理能力,避免消費者因不了解而產生過度恐慌。

4追究責任,依法嚴格追究相關涉案人的責任並加重罰則,以收遏止之效,例如在美國導致食品不安全的企業,要負起產品回收的費用,而且生產商和銷售商都會受到處罰,最近更將最高民事罰款從180萬美元提高到1000萬美元

5進行制度性改革,歐盟在發生狂牛症與口蹄疫後對食品安全進行統一監管,不僅成立歐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推動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監控,並要求進口到歐盟的食品要實施可追溯體系

6實施救助與重整,為應付狂牛症危機,歐盟動用89千萬歐元辦理收購被宰殺牛隻、補貼農民損失和檢測費用等,以穩定當地養牛產業;加拿大則在發生狂牛症後,由政府提供4.88億美元資金來善後;美國在傳出狂牛疫情後,動用特別預算82億美元,來確保「一個安全、整體食物供給安全防護體系」。

在緊急處理完後,為了要恢復消費者信心,各國政府除了加強監控的力度,建置完整的食物管制體系、預警制度及風險分析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媒體及時將訊息清晰、準確的傳達給民眾並適時給予機會教育。這樣的處理方式遠比由政府高官帶隊於媒體前生吃,或促銷要來得有說服力。

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進口食品種類與來源更加多元,雖然讓消費者有更多樣的選擇,但是食品安全風險也相對提高,如何確保國人食用安全,已經成為21世紀各國政府最大的職責與挑戰所在。

更嚴格的把關制度與標準,更先進的檢驗科技與設備,將陸續問世,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會是嚴峻挑戰,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推動重新開啟與美國牛肉產品之貿易關係、增加國內屠宰肉品生產能力、拓展出口市場?

李鈞震:

1、 行政院的農委會、衛生署應該將行政效率,通過國際ISO認證。這是第一件重要的工作。

2、 對違法、失職的廠商,要有速度極快的司法處理、究責程序。所以法務部的行政效率,必須通過國際ISO認證

3、 政府對危機處理、向民眾發布消息,要有正確及快速地處理流程,所以行政院新聞局的行政效率,必須通過國際ISO認證

4、 亞洲的食品安全檢驗,遠遠比不上歐美,所以台灣有機會在此發展出一個新的商機,成立世界最先進的「食品檢驗中心」,檢驗所有亞洲的食品衛生安全,不但保護自己國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還可以維護亞洲食品貿易的公平。

參考資料:政府值得信任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