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機會的成本

【摘要11.4.2009熊秉元 蘋果】一個病人經過診斷,身罹絕症,根據經濟學的邏輯,既然必死,所以毋須再耗用浪費醫療資源?這麼一來,是不是「要錢不要命」?

經濟分析的邏輯:如果甲病人確定病入膏肓,即使投入再多醫療資源也無濟於事;那麼,當然不值得再在他她的身上耗用資源。這時候,可以把醫療資源移轉到乙病人、丙病人……的身上。因此,在考量資源如何運用時,經濟思維不是只看到眼前的甲,而是會和其他的乙、丙、丁等一起考慮

這種思維方式,事實上涉及了經濟分析最核心的觀念(之一)機會成本。根據教科書的定義:機會成本,是指運用資源時,所放棄的諸多機會裡、價值最高的使用途徑

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親子活動、看電影、釣魚、打電動(等等),各帶來$800、$600、$400、$300的樂趣(假設)。那麼,當然花時間親子活動最好,因為可以帶來最大的快樂($800)。可是,一旦選了親子活動,必然不能做其他的事;在所有放棄的其他選項裡,價值最高的是看電影,樂趣是$600。因此,親子活動的機會成本是$600

由此可見,機會成本的精義,其實是「放棄機會的價值」。機會成本,聽起來是經濟學的專有名詞,其實不然。「不要讓青春留白」趁著年輕時,可以做些孟浪、冒險、傻里傻氣的事,因為時間的機會成本較低。同樣的道理,律師、醫生等很少逛夜市;參與遊行示威、絕食靜坐的,大部分是年輕學生。(那麼,「初生之犢不怕虎」這句成語,和機會成本有關嗎?)

1959年,(未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楠(J. Buchanan1919—)出版了一本小書,名為《Cost and Choice》;他的新見和機會成本息息相關:面對選擇時(看電影或親子活動),腦海裡會不自覺的揣摩,這兩者帶來的情境和樂趣;一旦做出選擇(親子活動),被放棄的機會就此消失不見(看電影)。

因此,(機會)成本是一個主觀的觀念,而且無從在真實世界裡觀察!人們面對抉擇時,特別是人生中重要的取捨時,就值得在腦海裡好好斟酌,各種取捨所涉及的利弊得失。而且,面對各種情境,更值得主動的思索,除了眼前的狀態外,有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a better alternative)。【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及研究所教授、鹿港顧問

李鈞震:

1、 每一個人做選擇的時候,多半會選自己自認為比較划算的選項,放棄第二、第三選項。這是相當主觀的

2、 蘇起在主導制訂美國牛肉進口的政策時,他一定有很多選項,他一定自認為選最好的,包括:進口牛絞肉、牛內臟、不要跟立法院商量、不要跟社會大討論等等。這些他主觀自認為最好的選項,特別是『先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同』,這一點『機會成本』太低,所以不值得考慮。

3、 蘇起在主導颱風受災時,要不要啟動國安機制、要不要接受美國援助,他也主觀認為,那些選項不符『機會成本』。

4、 馬英九總統在選國安會秘書長時,一定有經過許多人選的考量,最後主觀決定蘇起,放棄蔣孝嚴、吳伯雄、宋楚瑜、顏清標、張榮味等些『機會成本』。

5、 馬英九準備淘汰劉兆玄時,誰是下一任的行政院長?宋楚瑜、王金平、胡志強、陳水扁等這些『機會成本』都不夠高,最後主觀的選吳敦義,朱立倫則是最高的『機會成本』,因為他是正院長的備胎。

6、 主觀,是很高的風險,因為他跟知識水準很大的關係。知識水準低的人,他的所有主觀選項可能都不夠好。台灣的離婚率很高,證明主觀的選擇一生最重要的抉擇時,失去足夠的判斷力,這是知識水準不足的結果。

7、 知識水準,跟學歷、智商不太相關。從教育學觀點而言,知識水準跟五育均衡並重比較有關係,也跟終身學習有關係;物質慾望、權力慾望、生理慾望太強,都會拉低知識水準。

8、 知識水準不同,很難有效溝通;知識水準差的人,很難理性思考。獨裁者的特徵就是知識水準很差;越獨裁的人,越難溝通,越喜歡包裝形象,越自我感覺良好,同時權力慾望越強,不斷的擴大權力範圍,卻忽略依照民意去施政。

9、 馬英九的民調,從75%調到剩33%,證明去年520上台後,所有的行政院的官員人選都選錯,他的幕僚也都選錯。這可能也是台灣選民,選錯人當總統的結果。『機會成本』是謝長廷。

10、  除了眼前的狀態外,有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風險評估的理性與感性 吳珮瑛 中國時報2009.11.04摘要】當我們理解到民眾對風險認知的感性與社會面,就不難理解,何以人們不願接受能源稅的課徵,因為站在個人立場,能源稅一課徵,損失的是立即可見的瘦身荷包,但無常氣候的發生,又不是一個國家更不是他個人可以操控。

而站在國家的立場,為因應氣候的變遷,除課徵能源稅的無悔政策一途外,產業結構調整所需耗費的代價,猶如使得重病未癒的經濟再受病菌感染。因此,可以見到絕大多數的國家,對於如何達成二氧化碳減量的承諾,一般是喊口號擘劃願景,勝於實踐。

對於美國牛肉的進口,既然對照於騎機車、連續遭雷劈發生意外的機率,當然也可以對照於搭飛機與開車發生意外的機率;這種有著極大懸殊的意外風險發生機率,既然無法嚇阻人們繼續騎機車,也不會因此而不遨遊四海與開車,然卻對可能發生極低罹病機率的美國牛肉誓死不從。

如此的差異,明顯反應著民眾抗拒政府做出對人們生命有威脅的決策,更反應出民眾對相關風險管制單位的不信任與無信心,且一旦罹病就是零與一的差別,不是幾百億分之一的問題,更不要說民眾真的可以自主決定所吃的牛肉來自何處。

其實,人們對風險認知的主觀與直覺在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科學上的數據不都顯示,吸煙者比不吸煙者罹患肺癌機率高一、二十倍;嚼檳榔比不嚼者罹患口腔癌機率也高達近三十倍;而過量飲酒者比起不飲者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甚至肝硬化,也都有高達十倍有於的嚇人機率。但卻無人會因此抗議煙、酒及檳榔進口,因民眾認為是否會有這些不幸,完全是他歡喜吃甘願受的結果。

溝通、不斷的溝通、耐心的溝通、有效誠懇的溝通,而非強制接受,是讓民眾對風險的主觀認知與科學的客觀評估趨於一致的良方。(作者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