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協會有話說 【摘要11.4.2009自由◎ 李明濱、湯麗玉、呂建榮】新型庫賈氏症是失智症病因之一,這種具傳染性且快速惡化的失智症,通常在症狀開始之後一年左右死亡。依目前的研究,此病與牛海綿樣腦症(狂牛症)有關,食用感染狂牛症牛隻的神經系統、腸胃系統、眼睛有機會感染新型庫賈氏病。
由於狂牛症潛伏期長,美國於2003年暴發狂牛症,目前仍存在風險,狂牛症正式學名稱為牛海綿樣腦症(簡稱BSE),一九八六年於英國診斷出第一個狂牛症的病例。病逝的牛隻解剖腦部會發現大腦萎縮,大量神經細胞死亡。
海綿樣腦症可發生在多種哺乳類身上,像是羊、水貂、鹿、貓都可能發生這種疾病,引發狂牛症的病原體,是一種具感染性的變性細胞蛋白質 (prion),prion蛋白可耐高溫及消毒劑,可以在罹患狂牛症牛隻的腦、脊髓、腸胃系統、眼角膜等組織發現。
新型庫賈氏病發生在較年輕的病人身上;臨床上早期出現憂鬱及失眠等精神症狀,另有記憶力衰退、行為異常、步態不穩及類似失智症狀。半數皮膚有變硬的特殊感覺,繼之以行動不協調,症狀出現到死亡平均十四個月。(作者分別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秘書長、疾管局庫賈氏病委員會委員)
【摘要11.4.2009許英昌 蘋果】狂牛症,是一牛腦組織海綿性病變的疾病,和綿羊的瘋癢症、鹿的慢性消瘦症及人類庫茲菲德─賈克氏症(Creutzfeldt-Jakob Diseases,簡稱CJD)等皆由「感染蛋白」(prion)引起。
感染蛋白有三個特性,第一、不含核酸等遺傳物質,卻能致病,完全顛覆傳統生命科學理論。第二、經由骨牌效應,使正常蛋白質也受感染。第三、使用傳統如甲醛、高溫或高劑量紫外線等滅菌方式,並無法有效破壞此感染蛋白。
2003年12月底美國出現第一個狂牛症病例後,嚴重影響每年產值270億美金的牛肉市場。科學家更進一步發現,「感染蛋白」已越過「種」的限制,從感染綿羊、牛群到人類,人們可能因接觸或食用感染動物的腦及神經組織,而罹患新「變種」庫茲菲德─賈克氏症(New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簡稱vCJD)。
一般CJD發病年齡層為55~70歲,病情進展緩慢,罹患率約百萬分之一;相對之下,vCJD潛伏期可長達20年,患者病發年齡為20~30歲年輕人,病情進展快,行為上有運動失常及感覺異常等現象,目前在英國已知約有160個以上病例。科學家懷疑吃疫區牛肉和感染vCJD有關。
今年九月,研究人員進一步揭開此腦病變,在北美鹿及麋中散布特別快的謎底。科學家證明:第一、鹿感染後未發病前,即可將感染蛋白隨排泄物排出污染環境,和狂牛累積感染蛋白於大腦及脊髓中不同。
第二、感染蛋白,易和土壤中泥土結合,鹿咀嚼草時易感染,故難根絕。
日本及台灣先前分別佔美國牛肉出口第一及第六,金額約各10億及0.8億美元。專家認為應多增加篩檢率及食物鏈檢查,美國平均每90頭牛才檢查,歐盟每4頭牛,而日本則檢查每頭牛。
另一方面,英國政府自1998年即嚴格規定,要求屠宰場將牛的內臟器官銷毀,然而這一系統並未徹底執行。1995年9月,臨檢193個屠宰場,發現其中92個未依規定處理,動物體上仍有骨髓。類似情形,在美國又如何呢?
美國乃全球科技大國,狂牛症的檢驗系統完善嗎?第二起狂牛症於2004年11月已遭懷疑,在實驗室7個月,經免疫化學及黃金標的等檢查結果後仍為陰性;隔年六月勉強將檢體送往英國,經兩星期後,即證明為陽性。美國農業部延遲發布狂牛症檢驗結果,相當令人不解。未來又有誰能保證,類似情形不再發生呢?
總而言之,科學界對於狂牛症與vCJD的預防與治療,至今仍束手無策。政府開放美國帶骨牛肉、腦脊髓進口,著實令人震驚。此事件也暴露出三點重要訊息:第一、知識經濟時代已來臨,相關單位有責任即時善用科學方式教育百姓,平衡資訊不對稱,並解釋開放進口來龍去脈以服眾。
第二、不論從食品安全或政治經濟上考量,擁有更多智慧勇氣及思緒清楚的談判協商人才,更是當前政府所迫切急需,否則如何面對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談判呢?
第三、生命科學充滿許多不確定性與例外,感染蛋白是最顯著例子,一切應以全民健康為主軸方為最大考量。「生命會自己找出路,但人類呢?」 【作者為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英國南漢普頓大學生化博士,曾任職美國紐約史隆凱特琳癌症紀念醫院】
李鈞震:
1、 美國牛內臟進口,一般商店分不清楚進口商的貨,到底是美國來的,還是澳洲來的。店門口貼自律標籤,等於無用。
2、 民眾可能的選擇是,乾脆從此不吃牛雜,也減少吃牛肉、漢堡。結果,政府的決策,影響數萬商家的生存,失業率將繼續標高。
3、 但是最嚴重的不是百姓生活飲食的改變,而是牛絞肉、牛雜的進口,不是給人吃的,而是製成豬飼料、魚飼料、貓狗飼料。最後動物的肉被人吃,動物的糞便污染整個台灣生態係與食物鏈。結局還是悲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