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耶克啟迪9
1. 孟格爾Menger是有天賦的講師,他從1875年開始,每個冬季學期、夏季學期都授課,一直到1903年才退休。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對二個年輕人的影響力—龐巴衛克Eugen von Bohm-Bawerk、威澤 Friedrich von Wiser,雖然這二個人從來沒有上過他的課,但後來成為第二代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者。
2. 龐巴衛克、威澤,二十幾歲之前的人生經歷幾乎一樣。他們在同一年出生(1851年),他們是同一所高中名校的同學。他們一起上維也納大學,畢業後都擔任文官職務。
3. 孟格爾1872年開始教書,龐巴衛克、威澤在那一年畢業,不過,龐巴衛克、威澤都也在那一年讀了他的書,顯然書本的內容令他們刻骨銘心。
4. 在政府部門工作三年後,他們獲准到德國海德堡大學、耶拿大學和萊比錫大學,進修學位。1876年,他們在海德堡大學教授卡爾克尼司Karl Knies的研究班上發表的論文,顯示他們確實深受孟格爾的影響。
5. 這篇研究論文預示了他們將來的貢獻,威澤的論文主題是「效用與成本的關係」,龐巴威克的論文主題是「產能理論」。
6. 這二人接著決定謀求大學教職,而且都成功了。龐巴威克在1880年通過教授資格考試,並娶了威澤的妹妹,1881年龐巴威克被任命為Innsbruck的副教授。
7. 龐巴威克在教授資格審核提出的論文,研究調查有關商品效用方面的議題,他主張商品的價值,來自於信用credit、專利patents、商譽goodwill,而不是經濟利益(economic goods)。雖然龐巴威克使用孟格爾的觀念,但他完全沒有討論到「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
8. 威澤的教授資格審核論文是,探討商品的經濟價值的起源與法則,這篇論文讓他成為布拉格的教授。標準會計激發威澤發展「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概念,他把這個觀念放到生產製造上。
9. 奧地利學者很快地集中精力研究「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並且把「邊際效用」當成他們學派的統一觀念。
10. 1886年,龐巴威克在Conrads Jahebucher期刊上發表「邊際效應」論文。這是第一次在德國學術期刊上發表這個觀念,這篇論文確定龐巴威克為奧地利學派的一員。這篇論文也使他出名,因為用標準德語說明的邊際效用理論,很快地廣為人知。
11. 1889年,德文版的龐巴威克的《產能實證理論 Positive Theory of Capital》,和威澤的《自然價值 Natural Value》發行;威澤的《自然價值》讓他升等為正教授,海耶克描述這本書,「在經濟理論書籍中,名列最出色的寫作與編排」。
12. 這段時間,還有四本其他奧地利學派學者的著作出版。事實上,這二十年之內,共有8位奧地利學者,和孟格爾、龐巴威克、威澤,公認為繼承奧地利學派的思想。
13. 奧地利學派的學者開始吸引這個世界的目光;1899年,潘塔里阿尼Panteleoni 在義大利解釋他們的學說理論,吉德Gide接著在法國解說。
14. 他們的想法在荷蘭與美國特別受歡迎;奧地利學派在美國發展主要歸功於 西蒙 彭定康Simon Patten 和 理查 德依利Richard T. Ely。
15. 1890年,阿爾弗雷德 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問世,這本書的第一版,顯示出深受孟格爾的影響,後來再版的內容孟格爾的味道變得淡多了。
16. 在稍後的章節我們將談到,孟格爾與德國的古斯塔夫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有關方法學的爭論,進一步地催化,確實地建立起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翻譯改寫Bruce Caldwell《海耶克的挑戰 Hayek’s Challenge》)
李鈞震:
1、一個學派可以持續地發展,一定是因為開創者發現了新的真理,而這個真理對後世產生重大的影響。真理,讓世人產生新的眼光,看到一個新的世界,並且能夠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2、 孟格爾先發現,「價格」是由消費者的需求決定的,並主張「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和「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奧地利學派把「邊際效用」當成他們學派的統一觀念。
3、 孟格爾的徒子徒孫,把他的理論更加精密地研究,確定這些觀點的價值,影響了全世界。信用、專利、商譽、機會成本、邊際效用,這些觀點的發現,促進了全世界經濟學的發展,並使得經濟學不是只談利益、賺錢,經濟學同時是要提醒所有的人,應該注意他們企業的責任與效率。
4、 「機會成本」的觀點,讓人們學會如何做最好的選擇,並考慮損失的風險;「邊際效用」的觀點,讓人們學會不要浪費,不要過度投資生產,也不要生產不足,要先瞭解市場的需求,要做市場調查。
5、 企業的發展,不能只顧賺錢,還要考慮到企業的社會形象,考慮企業的「信用度、商譽」,這些因素也會帶給商品附加的價值。而「專利」的多寡,更關係到企業的競爭力與永續的發展。
6、 孟格爾所建立的學派,如果人們仔細地研究,不知不覺就會變得理性,不會情緒失控,會有客觀的衡量標準。生產者與消費者如果更加地理性,那麼,商業的競爭就會公平而順暢;如果不理性,一定會產生「市場失靈」的狀況。
7、 美國的「次貸風暴」產生的主因,可以說就是社會不理性。金融商品的提供者與消費者,都不理性,充滿了黑暗與陷阱,所以一定會產生市場失靈的狀況。
8、 台灣、中國、日本,哪一個國家的財務比較不透明?它就比較容易發生經濟危機。哪一個國家的百姓或官員,比較不理性?就比較容易發生經濟危機。
9、 一個企業老闆不理性,財物不透明,商品就容易出問題,那麼,信用、商譽就會受損,企業的獲利一定大減;企業的專利不夠或落伍,企業一定會逐漸被淘汰。
10、 政客如果沒有專業素養,就容易不理性,那麼財務就很容易不透明,暗藏許多的黑勢力,說話一定沒有辦法守信用,因此,必須不斷地運用詐騙的手段來獲取權力,不斷地用形象包裝、不沾鍋的臉皮、自我感覺良好的態度,來掩蓋許多內心的骯髒。結果,行政沒有效率,政見跳票,決策錯誤,反應遲鈍,沒有政績。
11、 「機會成本」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例如財政部長有三個人選,馬總統個人認為李述德「品德與能力」總分90分,朱敬一80分,熊秉元60分,所以馬總統選擇李述德當財政部長,那麼朱敬一就是「機會成本」。
12、 這是不是很客觀呢?當然不客觀,沒有科學數據,沒有比較學術論文數目,沒有比較政績,也沒有比較國際學術地位,更沒有分析他們寫的教科書到底有多少人在讀。
13、 「邊際效用」是什麼意思呢?例如台灣的稻米,滿足了台灣百姓的需要之後,剩下的米糧,有多少價值呢?
14、 可以出口,或是捐給非洲難民,或者是擺著,這三個選擇都是它的「邊際效用」,如果可以出口的話,這樣的選擇具有商業利益;援助非洲國家,可以具有外交人道上的利益;存起來作為戰備使用,這是國防上的利益,這些都是「邊際效用」。
15、 每個人每天閱讀新聞,是有限量的,讀太多可能腦袋就爆炸或昏沈,在傳播學上又叫「天花板效應」。
16、 例如,一個人一天如果習慣花一個小時讀網路的新聞,他就吃飽了,如果再看報紙或電視新聞,他就產生想吐、看不下去的感覺,那麼報紙或電視的新聞,對他而言就沒有任何的價值,不會帶給他更多的利益,甚至只會帶給他負擔。報紙或電視的新聞,就是他的「邊際效用」,幾乎完全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