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階級的變化

古印度文明啟迪18                          

李鈞震6.25.2009摘要

1、 婆羅門,為最高種姓,表明祭司階層在雅利安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前面說過,在雅利安人與土著人的爭奪戰中,前者最初處於劣勢,後來是國師瓦西什塔使得婆羅多人昌盛起來,所以《梨俱吠陀》時代的聖歌,除了大祭司外,幾乎沒有提到國王的高級官員在民政事務中肩負何種職能。

2、 婆羅門祭司,掌管祭祀大禮,是溝通神與人的中介,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婆羅門的意志,在神權政治的社會中自然起主導作用。他們精通各種知識經典,教授人們各種倫理道德、行為規範(所謂「達摩」)施禮行政和教育,創造和傳襲文化知識都離不開婆羅門,所以一開始婆羅門自然就享有最崇高的地位。

3、 剎帝利,是僅次於婆羅門的第二種姓,它是由王族、武士階層演變而來。隨著王權的增長和國家事務的增多,以及政治制度的日趨完善,剎帝利的威權已時時在向婆羅門的無上地位進行挑戰,到後期吠陀時代,吠陀文獻已公開聲稱,沒有比剎帝利的地位更高的人,僧侶不過是國王的侍從而已。

4、 吠舍,為農工商庻民階層,是第三種姓,社會地位遠低於上述兩個高級種姓,而接近地位比其略低一等的首陀羅種姓。

5、 首陀羅,是第四等的奴隸種姓,由於雅利安人社會在不斷容納新的土著部落加入,所以首陀羅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在古代印度社會,種姓制度一旦確立,它就是世襲相傳而不能更改的。人的社會地位高低,經濟情況的好壞,大都與種姓有關,它不僅是階級制度,還有種族隔離的意味。

6、 高級種姓的婆羅門所做的食品,如水果、奶製品、米飯等,其它種姓的人都可以吃。但是,首陀羅做的任何食物,其它種姓都不能吃。各種姓也不能合用一口井,他們認為水井會被其他種姓玷汙。首羅陀犯了禁,會因此被痛打或處死。

李鈞震:

1、 婆羅門,為最高種姓,表明祭司階層在雅利安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情況,跟基督教的《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的摩西出埃及時代,情況很類似,這種祭司優勢,維持了二百多年,直到大衛王的出現,祭司成為國王的國政顧問團。

2、 耶穌的出現,也影響羅馬帝國。剛開始,耶穌時代,其門徒被羅馬帝國與傳統猶太教視為異端,與傳統的政治組織、宗教組織格格不入,後來經過聖保羅的傳道,拓展基督教的勢力,奠立其組織基礎。

3、 在耶穌死後的300年,基督徒幫助君士坦丁大帝取得羅馬政權,基督教從此勢力大增,成為各種知識經典傳授、倫理道德、行為規範、施禮行政和教育、傳襲文化知識的階層,甚至後來掌控歐洲各封建諸侯的國政。

4、 在古代,政權的獲得主要是靠武力與世襲,以武力取得政權的人,必然要與控制各種知識經典「傳授、教育、文化的階層」,分享權利。

5、 以世襲取的權利的人,必然逐漸走向被「傳授、教育、文化的階層」所控制。中國古代,從孔子以後,知識分子也逐漸侵蝕與掌控政治權利。

6、 以現代社會而言,任何組織的權與利,都是被高級知識份子所掌控。知識分子,不一定都擁有高尚的學歷,人類許多的能力,學校都訓練不出來。

7、 以現代社會而言,任何組織的權與利,必然引起知識分子的爭奪競爭,這是常態;組織之間的競合,也是知識分子的競合。誰擁有更大的知識能力,或掌控更大的智庫組織,他就擁有多少權與利。

8、 以現代國際社會而言,國家之間的競爭或合作,也等於是考驗執政團隊的整體知識水準。知識水準高的執政團隊,國家的發展就有無限的力量;知識水準低的執政團隊,一定獨裁、不自由、害怕向知識高的國家競爭、不守信用、父子騎驢、不沾鍋、喜好包裝與作秀。

9、 知識分子的特徵是:好學不倦、崇尚自由。許多人雖然擁有高學歷,但是沒有養成好學不倦的生活習慣,沒有多元學習的歷練,沒有為自由奮鬥,並不能算真正的知識分子。

10、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一生都在為打破「種性制度」奮鬥,他是當時代最頂尖的知識分子,追求眾生平等。但是,台灣的絕大多數的佛教徒,都是自私自利、不好學、害怕威權,甚至崇拜獨裁者

11、  以便宜的勞工,獲取利益,就是一種階級制度,這在現代國際社會也很平常,但是終將導致自己競爭力不足;以高度的知識密度,來獲取利益,將會使自己與組織的利益,有長遠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