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政府該做金融業壓力測試

 

[摘要6.22.2009許啟智 蘋果] 在兩岸即將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陸資可望參股台灣大銀行等利多下,台灣金融股成投資人最愛,只要MOU簽成,台灣銀行跨海後,金融產業從此自能發展新局,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和台灣官方民間的一片樂觀相較,國際信評公司標準普爾顯然不太給面子,依據標準普爾的銀行業壓力測試推估,一旦總體經濟無法回升,台灣銀行來自地產開發商、企金及消費性貸款的嚴重逾期放款,將會讓台灣的銀行壞帳率1.42%大升至3.16%,在亞洲僅優於菲律賓及印尼,當然此項測試的假設是經濟成長無法恢復正成長,房產上升可能只是假象

也許可笑稱國際信用評等杞人憂天,但若相信金融業在兩岸簽訂MOU後就可邁向坦途,也是癡人說夢,依據金管會統計,由於企業投資減緩,由去年12月迄今年4月底,短短5個月間,銀行業放款大減6300億元,顯見金融業資金去化困難,短期股市回升,未能轉化成企業投資意願增加,銀行業資金頭寸太爛,央行發行5兆元的定期存單與公債吸收游資,不消費、不投資,只有股市一頭熱,將讓銀行業陷入困境。

台灣目前銀行的存放利差僅約1%,扣除管銷,本業可說無利可圖,隨股市回升,許多企業暫時紓解一些壓力,因此目前銀行逾放比只有1.63%,並未大幅攀升,但若細究實況,金融業最壞的情況仍未來臨

以台灣DRAM產業而言,力晶與茂德兩家公司向銀行借入的長短期借款逾千億元,且已無力還款,但銀行仍以拖待變,不願打入呆帳,免得面對更難堪的逾放比數字;今年冬天可能捱不過去的高鐵,銀行3000億的貸款雖有政府保障,但回收後又是一筆爛頭寸,無處貸放,整體金融業體質其實仍在持續惡化中。

不只標準普爾對台灣金融產業悲觀,台灣本地信評業者對於許多中、小型銀行、壽險業者提出的信評都偏向負向,未來23除非景氣大舉回春,新一波的小型本土金融業退場風暴,即將來臨

以往金融機構要出事後政府才介入,等真正退場時,往往政府就要補貼上百億元的重建基金才有買家出現,如今政府應主動對金融業者進行有效的「壓力測試」,找出營運傾向惡化的公司,及時、及早要求交出經營權,或是政府及早接手減少損失,而非自我麻痺相信陸資來一切都會解決,現時的中小型金融、壽險,營運問題叢生,一味視而不見,一旦窟窿做大,恐怕只能又來一次全民埋單了!

參考資料:

回顧與前瞻

八年打消呆帳近2兆元

金融中心是美夢 還是惡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