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中資來台 是福是禍?

【摘要6.6.2009楊家彥 自由】外來資金可投資生產事業(通常被稱為「直接投資」),或用於購買證券不動產。中資來台也是如此。就直接投資而言,被投資地區的主要影響有三:(一)資金供給增加;(二)外來投資者可干預被投資對象;(三)知識技術移轉。

1、由於台灣資金相對充裕,中資的挹注效益較為有限。

2、不過,金融海嘯衝擊下,我國政府財政壓力驟增,中資挹注公共投資,確實提供政府籌資捷徑。考量投資者對投資標的享有所有權相關權利,中資投入部分產業確會引發疑慮。

3、而在知識技術移轉上,我國企業受惠相對有限,中資獲取台灣企業知識技術移轉的利益比較顯著。

馬政府以正面表列原則,限定中資投資項目,未來並不定期檢討調整,透露其且戰且走的施政策略。理論上,政府限制越嚴,中資來台的利益受限越大,來台意願就會降低;反之,限制越少或相關配套不足,則我國企業為求自保,亦不會輕易讓中資入股。

目前中國對外投資,具高度策略考量,如穩定能源供應、獲取先進知識技術資源等。台灣最具策略投資價值的部門仍以電子產業為主。服務業方面,中國對銀行業來台投資的興趣較大,旨在掌握台灣企業資訊及金融專業人才

其他產業交流將以民間自發性往來較為可能。短中期內,台灣專業人才被挖角的情形,將屢見不鮮。

在證券投資方面,兩岸MOU簽訂後,中國QDII資金進出量將會變大,對台股的正面效益是資金動能增加,負面影響是股、匯市波動風險提高。至於不動產投資,未來三至五年內,我國都會精華區之商辦大樓、高級住宅等不動產價格可能飆漲。此類似香港經驗。但一般住宅則因仍供過於求,較不易出現類似漲勢。

因應策略上,當前中資來台的關鍵課題,實乃企業智財的保障。政府應參考先進國家的相關做法。未來我國優勢企業可能採取「用技術換市場,與時間賽跑」的策略,迫切需要政府在投資保障、智財保障、公平競爭等方面與中國協商確保台灣企業權益。我國亦應利用兩岸和緩氣氛,積極引進先進國家來台策略性投資,而中資可能引致的股、匯市波動風險之配套亦應及早規劃建置。(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台灣經濟研究院第六所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