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大陸對台工作 不用飛彈用銀彈

張五岳(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

大陸採購團6月起開跑,陸續來台宣布採購計畫,緊接著可能還會有大陸投資團接力來台,宣布投資計畫。北京當局經歷2000年到2008年兩岸政治緊張對峙,對台飛彈部署從200枚增加到1,200枚,如今已意識到,飛彈無助於改善兩岸關係,對台工作不再用飛彈,而是改採「銀彈」

所謂的「採購團」,原本是為了平衡貿易逆差。出超國在入超國的政經壓力之下,派採購團進行採購,以拉近貿易平衡。大陸採購團對台採購,並非基於貿易平衡的考量,因為擴大採購,只會持續擴大大陸對台灣的貿易逆差

以兩岸貿易統計來看,兩岸貿易額去年達到1,300億美元,其中台灣對大陸出口額是1,000億美元,大陸出口到台灣僅300億美元。大陸對台灣有巨額貿易逆差。大陸採購團肩負著北京當局的政治目的,北京當局背後的考量是對台灣人民「做工作」,直接讓台灣人民感受到兩岸合作開放的好處

台灣是出口型經濟,受金融海嘯衝擊,經濟衰退情勢嚴峻,台灣民眾對經濟問題望之心切,高度期盼兩岸關係改善,能夠逆轉經濟頹勢。儘管兩岸經貿開放速度已非常快,但所有經濟政策都需要醞釀、架構、磨合和緩衝期。透過採購團、投資團,短期台灣民眾就能感受到實質好處。

北京當局派出一波波採購團大軍,用意就在拉高台灣民眾的信心指標,讓台灣民眾感覺到兩岸合作的善意和暖意。說穿了,大陸採購團來台的採購,本來就是常態性訂單,並不見得增加新商機。北京當局以採購團,來拉高信心指標的作法,不失為權宜之計,但是,台灣官方和企業界也絕對不能誇大其效果,畢竟採購團只是拉抬信心,卻不是可長可久的辦法。

台灣方面可正面去對應大陸採購團到來。但是,台灣在信心拉抬之後,真正的要務是以「時間換取空間」,藉此調整體質,找到國際定位,跨足區域經濟,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企業要加速轉型升級,在人心振奮之下,透過陸資來台帶動,加大社會投資

台灣應該清楚了解,經濟原本就是互利互惠雙贏,經濟發展終究要靠自己實力,台灣得自行找到國際產業分工與區域經濟互補優勢,不可能只是單純依靠大陸經濟挹注,或單向片面的採購,台灣若陷入依賴,就會受制於大陸,並不健康

至於陸資來台投資,從經濟部第一波研擬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101項產業項目,已排除關鍵性敏感產業、高附加價值產業,以及重大民生產業,因此,陸資來台初期階段,問題不大。

不過,因為兩岸經濟實力不成比例,再加上大陸對台投資,已不僅是就經濟論經濟,最終都隱含著政治遠景和期待。台灣要開放陸資,必須確認陸資開放,對台灣經濟、社會、政治等層面的衝擊都很小,才能穩步開放。

政府對於開放陸資來台,必須特別思考陸資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應,包括:是否會衝擊或排擠台灣本土產業?是否會造成勞工的失業問題?陸資資金流入之後,是否會成為壓力團體,影響台灣股匯市等經濟狀況?等。

政府部門可以透過擬定政策和法律,規避陸資來台的負面效應。不過,要特別建議執政黨,對於陸資來台,台灣社會內部、藍綠政黨之間有分歧看法,執政黨必須要加強與在野黨對話,並透過社會對話機制,化解反對者的疑慮,才能讓陸資來台的政策更為完善,更能循序漸進地推動。【摘要6.4.2009經濟日報╱陳慧敏整理】

參考資料:經濟評論87 擴大教育投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