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反抗災難資本主義


【張鐵志 中國時報2009.06.18摘要】2001年,美國《時代雜誌》宣稱反全球化運動,已經變成新世代的最重要議題,而這個議題的代言人叫娜歐密克萊恩(Naomi Klein)。為在1999年,當克萊恩寫完一本叫做《No Logo》的書時,在西雅圖的街頭上,正發生一場撼動世人的激烈騷動。這是二十世紀末最終一場大型人民暴動,卻是反全球化運動的第一場大抗爭。


這本《No Logo》被視為預示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當她在九七年開始寫作該書時,她以為她報導的是一個邊緣性的抗議行動,但是沒想到書將完成的1999年,見證的卻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反抗運動。克萊恩開始成為左翼陣營中的搖滾明星、青年偶像。2005年,英美兩個雜誌合辦的全球百大公共知識分子排行中,她是第十一名,女性中最高名次者。而她還不到四十歲。


No Logo》批判九年代多國企業如何讓城市地景、讓媒體與音樂被商標淹沒,如何收編革命,把反叛改變為酷的態度。但同時,他們或是大幅外移工廠,嚴重剝削第三世界的勞工;另一方面,該書也紀錄了各種反對企業的新社會運動,在這些大企業的第三世界工廠裡,不斷爭取勞動權益與人權;另一方面是持續進行象徵與符號的鬥爭,例如文化反堵行動,重新書寫城市的公共空間,顛覆那些logo的象徵意義。


No Logo》的焦點是圍繞著企業的鬥爭,但她缺乏企業支配力量背後的政治經濟分析。克萊恩最近出版的新書《震撼主義:災難資本主義的崛起》(原書為二○○七年出版),就是把問題從針對企業轉變到更大的政治經濟結構。這本書的要義是,「最基本教義的資本主義,永遠需要災難來推動。」


因為基本教義式的極端資本主義,或者經濟學大師弗里曼鼓吹的那種市場至上資本主義,因為無法讓一般人民得利,很難獲得公眾支持,所以往往需要憑藉恐怖和酷刑,需要一場危機,一種強力的「震撼」,統治者才能推動極端的新自由主義市場改革。


例如智利皮諾契將軍的恐怖統治,讓弗里曼的激進市場改革得以進行。除了政濟危機,還有自然危機:卡崔娜風災後的紐奧良,私人學校取代了公立學校。甚至戰爭:二○○三年美國攻打後的伊拉克,各種私人資本大量進入,徹底「占領」伊拉克。這就是所謂的「災難資本主義」


作為一個記者,克萊恩的精彩報導令人震撼,且提供了台灣深刻欠缺的左翼世界觀。但她以經濟利益或新自由主義思想,來解釋所有災難的出現,則近似粗糙版的馬克思主義,因為當她把一切問題都化約於經濟利益,民族主義或者政治人物的權力鬥爭這些動力都消失了。


本書另一個重要貢獻是挑戰一個「偽」真理:「不受節制的資本主義的勝利,是誕生於自由,而不受阻礙的自由市場是和民主一起發展的。」的確,過去二十年經濟新自由主義的全球性擴張,很多是建立在獨裁統治上;歷史從未終結於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相互擁抱。相反地,正如克萊恩對一九八九年中國的生動比喻:「民主和芝加哥學派經濟學並未攜手前進,他們站在天安門廣場四周路障的不同側。」


從《No Logo》揭露企業的黑暗,到《震撼主義》中穿透國家、資本與意識形態的邪惡同盟,克萊恩彷彿還是十年前在街頭對著星巴克丟擲石頭的青年安那其她雖然當時不在現場,但犀利文字卻如石頭般有破壞力。


如果在《No Logo》中,她面對的反抗是一群鬆散連結的行動者對抗大企業,是「世界社會論壇」對抗「世界經濟論壇」;在《震撼主義》中,她則關注一國的人民力量,如何對抗新自由主義,例如拉丁美洲的民主社會主義實踐,或者中國底層群眾的維權反抗。當新自由主義和民主站在路障的兩邊時,你準備好了要和克萊恩一起選邊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