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白德華/中國時報2009.06.18 摘要】宇智顧問公司董事長徐小波,去年以《台灣軟實力》一書引起話題。書中列舉台灣人充滿熱情、旺盛的創業精神、台商國際觀和累積多年跨國經營的經驗,乃至在海外擁有龐大財務資源等,都是台灣「軟實力」的表現,因而造就台灣經濟奇蹟。
相較之下,「旺盛的創業精神」是台灣最大的「軟實力」。徐小波分析各國前一百大企業排行發現,卅年來日本、英國、德國或東南亞地區的企業排名變化不大,老字號企業屹立不搖。美國和台灣的情況則不同,每五年都有變化,十年排行的變化更大,創新企業屢創佳績。
頻走於兩岸的徐小波說,台灣前百大有80%以上企業,從創業到成長不到30年即嶄露頭角,可見台灣創業精神活力之大,為許多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創造無限可能。僅從世界級產品供應鏈看,台商拿訂單的能力,及掌握訂單後對原料、成本控管和快速了解當地法令,並取得投資設廠審批,再從品管到交貨,這些能力累積的know how,都是台商展現的軟實力,讓人稱奇。
徐小波估計,做為大陸最大外來投資者的台商及台企,在大陸民營企業已佔半邊天的今天及未來,將扮演更重要角色,並成為大陸企業學習的對象。當大陸還在思索「高附加價值服務業」時,台商已很快抓住機會,發展出各種類型連鎖業,包括麗嬰房、珍珠奶茶等食品連鎖店,都已在大陸發展的枝葉繁茂。
大陸「山寨」現象成全球獨一無二現象,複製能力驚人,但徐小波一點都不擔心。「大陸過去快速成長是來自製造業,但當人均所得超過三千美元後,發展關鍵就在『知識經濟』的帶動。」徐小波認為,邁入真正的服務業,「大陸還差得遠,這也為台商帶來機會。」
「中國崛起」已成發展趨勢,不少人擔心「台灣軟實力」終有一天會消褪。徐小波並不那麼悲觀,他說,台灣對大陸的影響力尚未全部釋出,主因是台灣很多有競爭力的社會部門,至今都尚未「產業化」,一旦產業化後,釋出的力量會相當可觀。徐小波提出台灣五項最具軟實力且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包括醫療、教育、文創、農業及公共工程,他認為,做到「產業化」不難。
【朱建陵/中國時報2009.06.18摘要】大陸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已明顯加入了著重國家文化實力的發展及推廣概念。近年來,大陸在全球各地遍地開花推廣「孔子學院」,也代表大陸厚植軟實力的現象。目前為止,大陸官方對「軟實力」的關照,主要著重國際層面的國家文化實力宣傳。而被台灣列為區域經濟「軟實力」強項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大陸則被視為發展國家文化實力的附屬項目。
大陸設有一個半官方的「中國軟實力產業協會」,把品牌、文化影響力、信譽等看不見的力量,都列為企業「軟實力」。實際上,軟實力更應關照中國現階段的文化體現及價值。真正代表「中國」的是什麼?中共建政邁向六十年,至今這問題仍難解。
【白德華、朱建陵/中國時報2009.06.18摘要】三年前,當政大教授霍德明、台大教授巫和懋和朱家祥,不約而同選擇到北大任教時,曾在台灣社會激起一陣漣漪,精英學人出走加深台灣對大陸日益茁壯的不安。但從另一角度看,這正是台灣腦力輸出的典型代表。
「台灣和大陸不應是一種零和關係,而是互補互利」,三年過去,霍德明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室受訪時說,大陸正為「教改」頭痛。大陸提供台灣任何有本領的人發揮的空間,像大陸KTV和婚紗業,就幾乎是台灣人的天下。
霍德明和巫和懋、朱家祥三人都和多數台灣學子一樣,在台灣唸完大學、服完兵役,再到美國唸書。霍德明說,「如果我們三人有機會到中國一展所長,其他人也可以。」「大陸不少經濟學者成就也不小,但相對來說,台灣學者較有自己的角度」,原在台大國貿系任職的巫和懋說,台灣學者受過西方訓練,跟國際接軌比較完全,視野也包含國際和台灣經驗,或因如此才能在大陸引起反響,為大陸帶來更廣闊視野,也能為對大陸學者在國際觀、研究方法上帶來衝擊。
「台灣的多元文化,師生間形成的學術討論氛圍較融洽」,巫和懋以此詮釋台灣學界優勢。「台灣有獨特背景,美、日文化都曾在台灣土地上紮根,甚至西班牙、荷蘭文化都能算上一份」,霍德明說,多樣性的異國文化,提供台灣人學習美國民主、日本精緻,及相對於大陸更為傳統的中華文化的機會,這些都是鑄造台灣今天比大陸更具優越軟實力的主要原因。
去年八月京奧掀起一股「中國熱」,京奧成了世人矚目焦點。北京令人驚艷,不在於營造體育強國的氣勢,而是懂得自我推銷的中國正在崛起。對台灣來說,當北京棒球隊擊敗台灣那一瞬間,令人見識到,中國的軟實力已逐漸甦醒。
提出「軟實力」的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曾說,「不管做什麼,美國的大眾文化就是具有全球影響」。的確,好萊塢電影、百老匯名劇、美國CNN或比爾蓋茲的XP,不管走到哪裡,都代表美國的文化和價值,這就是「軟實力」。鑒於美國文化的強勢展現,英國也早在一九九八年提出「創意經濟」概念,並把文創業及資訊業視為兩大振興英國的支柱產業。
就像徐小波所說,過去數十年讓國人驕傲的「台灣奇蹟」,也植根台灣培養出的軟實力。台灣軟實力的確風靡大陸。當阿妹、Jolin或周杰倫在大陸開演唱會並造成轟動,大陸觀眾會問,「為什麼一個小島,能培養出那麼多歌星明星?」當「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開演,大陸民眾也會問,「為什麼我們(大陸)做不出這麼生動的節目!」
不僅台灣流行語彙、台式唱腔走紅大陸,張毅和楊惠珊的「琉璃工坊」、達芙妮女鞋、捷安特自行車等「台灣品牌」,代表的更是國際聲譽及金字招牌。「台灣製造」成為軟實力的象徵,「台灣」在大陸觀光客眼中,也成為「再怎樣都比大陸好」的同義字。
雖說如此,北京棒球隊在京奧上演一場「長江後浪推前浪」戲碼,卻讓人驚覺大陸從官方到民間,已開始厚植軟實力的事實。然而,台灣「文創法」至今遲遲未出台,文創業主管機關政出多門,跨部會整合難度高,如何克服這些難關恐怕才是問題所在。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說,像源自泉州南管的台灣「漢唐樂府」,在源頭沒落之際,卻能在台灣發揚光大;台灣崑曲,還有很多人喜歡;台灣的國光劇團,仍進行戲劇創新,在在顯示台灣在傳統文化保存方面的相對優勢,也表明台灣軟實力還會推陳出新。
軟實力運用得當,就會形成一股「巧實力」(smart power)。當美國藉軟實力進行「文化輸出」、「價值觀輸出」之際,我們政府加把勁,也可將台灣的多元文化、自由、民主與人權,甚至電影、電視、藝術人文與學術創作向全世界輸出。
韓國偶像劇能風靡全球,印度寶萊塢漸受重視,無不展現各個國家用政府力量厚實軟實力;如果台灣能將軟實力匯流,那麼,拿軟實力再創「台灣新奇蹟」就絕非不可能。
李鈞震: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軟實力」,是政客「守信用」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