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有機化學的基礎69(上)

1.       一般說來,光靠化學鍵斷裂,是不太可能把一個穩定的有機分子變成另一種分子,在打斷化學鍵之後,還必須要形成新的化學鍵,這樣,所有參與化學反應的原子,才能在新的分子產物中維持他們正常的價電能階(最穩定的狀態)


2.       例如,第三級丁醇t-butanol在「布忍斯特酸」中的不均斷裂 (),「C-O碳氧」鍵斷裂,形成水,在新形成的產物「水」分子裡面,每個氧原子和氫原子的價電能階殼層都被滿足了,而「第三級丁基碳陽離子 t-butyl carbocation」,則因為碳原子失去電子而帶有正極,整個碳原子只能享有6個價電子(原子外層價電子要8個才叫填滿,才會穩定)見第一列圖


注:布忍斯特酸,會提供質子H+的物質;不均勻斷裂heterolytic cleavage,化學鍵斷裂的時候,共價的2個電子不會均勻地分配到二個分子身上,而是完全偏向、分配給某一個分子。


3.       丁基的「第三級碳陽離子」可以跟「氯離子Cl-」反應,形成穩定的產物(分子):第三級氯丁烷 t-butyl chloride。這二個離子,分別扮演「親電劑electrophile」和「親核劑nucleophile」:見第二列圖


4.       有太多電子的物質,例如氯離子,通常被稱為「親核劑nucleophiles」,因為他們會去尋找帶正極的中心原子靠近。


5.       「親核劑Nucleophile 這個字,源自於希臘文的「原子核nucleo」,和「愛philos」,直翻就是「愛原子核」,因為陽離子會帶正極,是因為外面的電子太少,無法遮蔽原子核的正電力所造成,所以氯離子拼命靠近陽離子,是愛原子核的行為。


6.       缺少電子的物質,例如碳陽離子,被稱為「親電劑electrophile」,因為他們會去尋找帶有負極的原子靠近。


7.       「親電劑electrophile」這個字,源自於希臘文「電子electros」和「愛philos」,直翻就是「愛電子」,也就是碳陽離子拼命靠近帶負電的離子,是愛電子的行為。


8.       親核劑和親電子劑,不一定是極性分子。


9.       因為要成為親核劑,只要這個物質有孤對的電子就夠了(一個原子與其它原子鍵結之後,還多餘下來2個電子,不需要參與鍵結,這多餘的電子稱為孤對電子)。例如,「水H2O」和「氨NH3」在有機化學反應中,就扮演了親核劑的角色。


10.   「第三丁基陽離子t-butyl cation」和「水H2O」,起反應之後,水分子的「氧」原子有孤對電子,有孤對電子的「氧」尋找第「三丁基陽離子」鍵結(親核)之後,正電極太多,原本水分子身上的質子變得多餘,於是,再扔掉多餘的1個質子,最後製造出「第三丁醇t-butanol」。見第三列圖


11.   同樣的道理,親電子劑,只需要有一個原子,可以接受從親核劑而來的電子就可以了。


12.   「親核劑Nucleophile」指的是,傾向於提供電子給其他原子(通常是碳)的原子、離子、或原子群。


13.   「親電子劑electrophile」指的是,傾向於接受其他原子的電子的原子、離子、原子群。


14.   因此,一個負極的陰離子和中性的物質相比,是比較親原子核;一個正極的陽離子和中性務質相比,是比較親電子的。


15.   「親核劑」的表現就像路易斯鹼Lewis bases(電子提供者)「親電劑」的表現就像路易斯酸Lewis bases (電子接受者)(翻譯改寫自Mary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的《Organic Chemist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