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中資是挹注還是木馬


【摘要7.9.2009林濁水 蘋果】 中國歡迎外資登陸,但在金融這一塊守得緊緊的。中國認為外資投資製造業,會帶來技術、就業機會、稅收和外匯,一舉數得;但金融登陸不但不能創匯,還會讓外人掌握產業血脈,佔據經濟戰略高地,但在外國壓力下仍和一些國家簽了MOU(金融監理備忘錄)。


奇怪的是,反而對和台灣簽MOU推三阻四。最近國台辦王毅強調最好和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脫鉤趕快簽,使得中國金融主管機關一下子反應不過來,更令台灣官員、經濟學界喜出望外。


中國政策大轉變,其實有跡象可循。前三次江陳會中都不曾協商的中資來台,現在等不及協商,就逼台灣趕快由陸委會透過行政命令發布,在630日生效。兩件事同樣猴急,精神一致──簽了MOU後,中資銀行便可以堂堂登台。中國在金融MOU立場大翻轉,關鍵在於中國的銀行已不怕台灣銀行登陸去競爭了,因為:


1.和外國簽MOU後,外資參股中國銀行,中國的銀行在金融技術上學得差不多了,金融風暴後更得到引進歐美人才的天賜良機,一部分技術更已領先台灣。


2.中國的銀行規模,在這幾年間迅速膨脹,最大的幾家已名列世界前茅,遠遠領先台灣,如中農在中國分行已超過13000家,台灣各銀行在中國的辦事處共才7個,毫無競爭力。


3.台商中小企業登陸後,很難取得台灣銀行融資,只好向中國的銀行融資,十幾二十年下來,關係建立,陸銀不怕台銀競爭;相反的,如簽MOU,陸銀可取得台灣金融界累積了幾十年的公司資料,尤其是一直向台銀融資的大企業的資料,於是在經濟面上,陸銀立於不敗之地;在政治面,若要操控台灣企業,更得到一項利器。


4.縱使雙方互相開放銀行,中國依WTO(世界貿易組織)規定,對台可逐步開放,但中國銀行又可先在台設分行,時差好幾年,佔盡優勢。


台銀登陸價值已少,而陸銀登台無論政經,價值都非常大。以致有些台銀期待MOU快簽目的已不在登陸,而是可作為炒作股價的題材,等而下之的更是想脫手股權給中資。台灣官員不知道這些情境的變遷,而對中國態度的轉變欣喜若狂,真不可思議。


台灣或中國歡迎外資,最重要的目的是,提供外資廉價的勞動力以換技術,並填補資金的匱乏。如今台灣儲蓄超額,且縱使不景氣,出超仍持續增加,外匯繼續創新高,資金不缺,技術又領先中國,卻急急忙忙引進中資,除炒作股價、房地產,拉大貧富差距,造成泡沫經濟危機外,並無經濟效益。


至於中國嚴格規定對外投資政策,最優選的目的是資源的取得,其次是技術、品牌市場的取得。中國這些戰略規定的很清楚,使各國不得不戒懼謹慎而詳加規範中資投資項目和審核程序,許多投資都被否決。


至於中國對台灣經貿,根據中國公布的《陸資入台通知》更規定入台陸資,不得違反統一和國安,還規定要嚴格監督企業是否違反規定,促統目的很清楚,北京完全要複製中資進入香港,操縱香港政治和媒體,或是操縱奇美企業,歌頌反分裂法的例子。


很難相信北京5月透過《陸資入台通知》把政治目的公布清楚後,馬政府立刻配合宣布中資來台辦法生效,有這樣隨北京指揮棒起舞的馬政府,台灣前途真的已被推到懸崖邊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