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強推ECFA 國內將爆更大衝突

ECFA啟迪32

【摘要12.21.2009自由 鄒景雯/專訪】現任政大國發所副教授童振源指出,會不會因政黨的利益而犧牲國家的利益,甚至犧牲主權的利益?

童振源:總體而言,馬政府推動ECFA,第一是戰略不明,第二是策略正確,第三是做法不當

為什麼戰略不明?ECFA不單是兩岸經貿問題,首先,今天台灣如果單獨與中國協商ECFA,可能受制於中國的政治與經濟條件,其次可能受制於中國的談判進程,其三可能受制於中國對台灣與其他國家談判經濟整合協定的進程。

包括上週三國台辦記者會,未來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都必須中國的同意,去年十二月卅一日的胡六點,胡錦濤也沒表明台灣一定可以簽,或台灣要怎麼簽?我們的身分、條件是什麼?這些都是由中國片面決定

在策略上,因為台灣與中國之間經濟的往來非常密切,所以在許多經濟面向需要一些協議,況且目前中國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最大的投資地區,從這些角度看確實有其必要性。

在做法上有許多問題。整個ECFA的推動與談判,基本上是由上而下,許多內部協調沒有做好,一些評估還沒出來,馬總統就說「愈快愈好、而且非簽不可」,這違反了政策推動的基本程序,導致後來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爭議。

 

其次,在談判上自曝談判底線。這從去年六月十三日到現在,馬總統的做法都是類似,這會造成我們與中國談判籌碼變得非常有限,因為他說「愈快談成愈好,沒有其他退路,而且不開放農產品,不是對等互惠」,這些都會造成將來談判時台灣受制於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壓力。

第三,沒有建立朝野、各產業與全民共識。經濟整合,是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即使ECFA對台灣整體經濟是好的,還是需要補償與協助受害的產業與個人,況且在這其中還有政治上的顧慮,這些政府都沒有處理好。

第四,沒有做好配套措施。經濟整合觸及到全面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利益分配,因此需要完整的配套措施。例如,我們在1992年開始談判要加入GATT(WTO前身),一直談到99年左右才談完,因為中國的阻撓,到2001年才加入WTO,中間政府不斷與受害產業溝通,提出各種補償,各種受害勞工扶助與補償的做法。針對ECFA,馬總統的態度並不是這樣謹慎。

馬總統以東協加一即將生效,認為兩岸一定要盡快來簽ECFA,這樣的評估有其侷限性,因為東協並不是台灣主要競爭對手,東協加一對台灣的影響沒有想像中大。當然未來如果台灣無法加入東協加三、東協加六或者更大的東亞經濟整合,對台灣的經濟影響會很大。

況且1992年東協就形成自由貿易區,台灣到現在都沒有加入,也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原因是東協自由貿易區的關稅優惠利用率很低,大概只有5%,問題出在自由貿易區的關鍵條款原產地證明,其所造成的行政成本大約10%至25%,使很多企業不願意去使用。

因此在評估上,政府應該更清楚的說明對台灣的影響,以及台灣所面對的經濟挑戰是什麼?七月份經濟部公布評估報告時,並沒有誠懇的跟產業界、民眾說明。其實,ECFA造成的調整成本相當大,如果內部沒有共識,而政府又要開放,那麼後面所造成的衝突將會相當的大。

兩岸的談判目標是不一樣的,馬政府的ECFA目標1先是兩岸貿易優惠化,2而後是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3最後是兩岸經貿關係夥伴化。但是中國的進程則不一樣,他們反過來,第一是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第二是兩岸貿易優惠化,第三是兩岸經貿關係夥伴化。

因此出現的一個衝突是,馬政府原來承諾不開放2214項農工產品,未來會不會面臨中國壓力要開放?馬總統信誓旦旦說不開放,但兩岸談判是動態的,沒有人有充分把握說一定不開放;如果不開放,中國又願意片面對台優惠,那對岸一定有其他意圖吧?

兩岸問題絕對脫離不了政治面,ECFA的政治爭議至少包括四個層面:一是台灣主權地位。胡錦濤主席在去年底的胡六點講話的第一點,即是兩岸恪守「一個中國」原則,第二點才是推動兩岸簽訂經濟合作協議。而且,胡強調,兩岸在「一個中國框架」的原則達成共同認知與一致立場,兩岸才有政治互信進行協商。因此對岸會不會就此做些要求?

二是台灣經濟自主。不少人擔心,目前我們有七成投資、四成出口在中國,如果ECFA簽了,卻沒有與其他國家談FTA,則台灣的經濟自主性會受中國的影響。例如,今年九月,中國觀光客就說不去高雄,以此施壓高雄市府不要播放熱比婭電影。

三是區域經濟戰略。這部分馬總統一直沒有很清楚的說明,如果台灣單獨面對中國,由中國來決定台灣可以參加哪些組織、哪些經濟整合的協定,以及參與地位,這將對台灣相當不利。

最後是「公民投票」問題。馬政府以ECFA為經濟議題不涉主權,而且各國簽訂FTA沒有經過公投的先例,拒絕公投ECFA。事實上相當多國家都是以「公投」來決定,例如歐盟現有27個會員當中,有19國用公投作為參與歐洲經濟整合的國內批准程序。何況ECFA現在引起的爭議極大,透過「公投」取得人民的同意授權,不管結果怎樣,都可能是化解朝野對抗與凝聚社會共識的最低社會成本方式

童:推動ECFA的過程,有些產業勢必會消失,政府一定要做好準備,如果繼續強勢性、主導性去推動,我認為爭議只會更多,甚至發生衝突,馬政府應放棄ECFA的構想,改採多軌並進的緩和方式來推動兩岸經濟整合與合作。

 

具體的做法有三:第一,優先推動兩岸產業優惠貿易協議。如果產業界真的認為「東協加一」的影響很大,根據GATT的「授權條款」,政府可以先與中國針對受負面影響較大的產業,達成關稅減免與非關稅優惠協定,包括新加坡、南韓都有前例,台灣絕對有資格,馬總統和經濟部都說非要簽ECFA才可以推動優惠協議,在事實判斷上,有誤導之嫌。

第二,持續推動海基、海協兩會對話,即使在野黨反對,爭議性仍比較小。

第三,完善規劃兩岸經濟整合的架構,再多花些時間慢慢去協調與準備,先把較迫切的事用另一種形式來處理。

在野黨或民間會有這麼多疑慮,主因是對協商過程不信任,過去都是由國共論壇先舉行,甚至決定了議題,而後才有兩會協商,不免讓人有些疑問,是不是國共已經有了一些暗盤與交易,兩會只是形式上的簽署而已?且在過程中,看不到一個比較充分的社會對話與公開的過程,國會監督好像都是聊備一格,自然造成在野黨與不少民眾的疑慮,而馬總統一直沒有化解這樣的疑慮。

特別陳雲林代表中國來台灣談判,但是過程中好像是國民黨的客人,包括連戰、吳伯雄把陳雲林當成世交、摯友,這跟中國對台的威脅與打壓,讓台灣人民心理上有落差,也會懷疑有些利益會不會因政黨的利益而犧牲國家的利益,甚至犧牲主權的利益。

在野黨建議馬總統應該取消國共論壇,其意義就在於他已經不是在野黨,他有正常管道來進行互動,互動會影響政策,甚至讓中國透過這種管道把台灣去國家化。

在議題方面,之前議題的設定,到談判的過程,到確定協議之後,看不到一個比較充份的社會對話與公開的過程,例如這次江陳會的四個議題為什麼是這四個﹖對民眾的影響與優先理由何在﹖國會監督好像都是聊備一格,造成在野黨與不少民眾的疑慮。

希望馬總統能透過社會對話與公民投票,凝聚全民共識,讓台灣在與中國談判時能一致對外,有更多籌碼維護台灣的利益,而不是再爆發更多的國內遊行與衝突。

 

江陳四會前 聽漁民的聲音【摘要12.21.2009李武忠 蘋果】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到第四次江陳會所做民調顯示,人民對政府處理兩岸關係存在高度不信任感,原因就出在政府官員常「言行不一」且過度誇大好處,卻「隻字未提」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具體因應對策,讓人民安心,這是執政官員必須深刻反省檢討之處。

以此次「大陸漁工勞務合作」為例,政府一再強調是為了保障我漁船主權益,也聲明大陸商務部對於大陸漁工的背景、經驗、身分認證、健康、保險會負起完全責任。不過漁民質疑的是以大陸仿冒、山寨如此盛行,特別是地方機關對於中央的命令,經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下,要如何確保對我方的承諾?

政府又有何有效而具體的因應對策,來確保我方的權益?國人尤其擔憂的是若允許大陸漁工於岸上工作,將損及國內勞工權益。此外,學者也憂心過度依賴大陸補充性勞力的結果,勢將影響到產業本身的發展,削弱台灣漁業的競爭力。而政府對這些疑慮沒能說清楚講明白,以解民惑。

當前國內漁業經營困難重重,包括:公海漁場限縮、沿近海漁業枯竭、經營成本飆高、作業風險升高等等,而漁工不足只是冰山的一角。近年來,台灣漁業更出現產能與貿易順差雙降的現象,顯示台灣漁業的生產優勢與競爭力均呈現弱化的現象,整個漁業發展陷入空前低迷。

因此漁民期盼的是,政府拿出有效的振興方案,來協助他們脫離困境,而不只是漁工僱用問題。但是從漁船被扣、珊瑚船開放、表中層拖網漁業紛爭、環保團體控訴台灣漁船從事非法漁業活動等事件,都讓漁民對政府應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到不滿。

政府卻始終拿不出有效的因應對策,不思改進漁船作業環境福利分紅制度,來提高國人上船意願,並透過節能與機械化作業,來減少人力需求,將漁業由勞力密集,轉為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之經營方式,甚至把握機會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淘汰沒有競爭力的漁業經營體,卻只圖便宜行事,一再放寬僱用大陸漁工限制,造成本國船員斷層,致民怨不止

而船東基於成本考量,為省錢也樂得透過非法管道,僱用廉價的大陸漁工來應急,才會讓不肖仲介公司從中牟利,政府也無力改善,致衍生出許多社會安全事件。2001年底大陸官方宣布全面暫停對台漁工勞務合作業務,導致許多漁船無法出海作業,逼得台灣船東做出讓步的餘悸猶存。漁工不足不是台灣單獨問題,日本、挪威、加拿大等漁業先進國家為因應本國漁工不足的諸多堅持與做法,相當值得台灣政府學習。

面對後續的兩岸談判,政府唯有傾聽民意並取得人民信任與支持 ,才能順利展開。是到了該謙虛面對的時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