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大部分的細菌是益菌

生物學的歷史83

1.       一般人對細菌的印象是,細菌是有害的、會讓人生病的,但事實相反,有益的細菌遠多餘有害的。

2.       例如,某些細菌的固氮作用能幫助土壤肥沃,細菌是食物鏈中非常重要的分解者,它們不但分解廢棄物、避免屍體堆積,也把某些像蛋白質這類物質,轉換成其他生物可以使用的東西。

3.       植物和動物的生命都仰賴細菌的活動,如果沒有細菌,各種營養素的循環就會打結。我們的腸道也有細菌,可以合成人體所需的維他命,也可以幫助消化某些東西。人如果服用大量的抗生素毀滅了腸道細菌生態,接著就會產生各種腸胃毛病。

4.       在許多工業生產上,細菌是非常重要的東西。製造業發現,用細菌合成某些物質,比他們自己用化學的辦法來合成,來得容易,而且便宜。用細菌大量製造的商品有:醋酸、丙酮、丁醇、乳酸和許多種維他命

5.       細菌也可以用來處理亞麻和大麻纖維,製造亞麻布,或其他布料、繩索。皮件商品的處理也經常用到細菌,煙草加工也是。

6.       有許多食物產業需要用到細菌。對很多日常用品來說,細菌扮演關鍵角色,例如,奶油、優格和各種起司,例如,瑞士起司的特殊風味,就是來自於細菌製造的丙酸。

7.       農人在製造餵牛的青草飼料時,也會用到細菌。而且用細菌取代殺蟲劑,來殺死害蟲的農業技術也正在發展中。

8.       在製造抗生素的時候,會用某些真細菌來控制其他真細菌,這是格外有趣的作法。我們現今所用的抗生素藥物,大多是用真細菌製造的,或是可以從細菌中找到。這些藥物包括「鍊黴素streptomycin」、「四環素tetracycline」、「枯草菌素bacitracin」、「新霉素neomycin」。

9.       最新的發展是,細菌(例如E.coli)成為基因工程的運輸工具,製造出大量的酵素或其他產品,例如胰島素;應用的方法是,先從其他有機體身上複製基因,然後輸入細菌宿主身上,來製造產品。

10.   有些真細菌會造成疾病。說起來,最有名的真細菌,應該是那些造成人類、家畜植物生病的細菌。我們平常說的「細菌germs」,有可能是指「細菌」,也可能是指「病毒」(有些時候是指真菌、原生動物protozoans、或寄生蟲)。

11.   細菌會造成疾病的觀念,最早是在19世紀由巴斯德Louis Pasteur提出的,雖然一開始被嘲笑,但是很快地頂尖科學家與醫生都支持他的看法。

12.   真細菌對人類造成許多種疾病,包括 鼠疫bubonic plague、霍亂cholera、百日喉diphtheria、梅毒syphilis、淋病gonorrhea、痲瘋leprosy、猩紅熱scalet fever、破傷風tetanus、肺炎tuberculosis,以及

13.   傷寒typhoid fever、百日咳whooping cough、細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細菌性痢疾bacterial dysentery、腦膜炎meningitis、鏈球菌性喉炎strep throat、瘡boil、膿種abscesses等等。真細菌也同樣造成其他動物與植物的種種疾病。(翻譯改寫Carol H. McFadden, William T. Keeton的《Biology-An Exploration of Life生物學》)

徐弘毅:

1.   細菌是好的,還是壞的,不需要太主觀,只要加以瞭解、分析,尊重物競天擇的法則,有智慧地運用知識,傳授知識,改善自己與社會大眾的生活品質。

2.    《老子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所有的人如果都知道美的標準,那就知道什麼是醜惡的;所有的人如果都知道什麼是完善的標準,那就知道什麼是缺漏的。

3.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所以,行政管理學術理論要互相比較,才能產生效果;上流社會複雜的學術文化,要跟平民簡單的意識形態、想法互相參考比較,才能夠整合程度好的人所設定的各種高標準,要與程度較差的人所能做到的實際情況,互相參考比較,來調整進度

4.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社會階級高的權貴,要與社會階級低的平民,互相比較差異,才能合作,穩定社會發展;遠大的理想與高道德價值,要能夠與社會大眾溝通,得到民意支持,彼此參考比較,推動政策才會平和,不會發生激烈的衝突。權力分配要比較清楚彼此權責差異,領導者負責邀集全國最優秀的人才擬定政策、推動法案技術官僚全力克服種種困難,力求執行成效,這樣社會就會有秩序。

5.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了不起的領導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所有的事情。所謂的「無為」就是先讓人理解事情的對錯,事情在比較之下自然出現的優劣的選擇。

6.       「行不言之教」讓百姓自然而然地體會自己與別人的對與錯。

7.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重視自由、民主、人權、教育,讓市場依據它的自由機制發展,讓社會公平競爭。推動所有的政績,但是,不作個人形象包裝;促進工商社會發展,但是自己不會趁機包工程、圖利自己的派系。有實際的社會貢獻,但是不驕傲,不會干涉專業意見,也不依賴過去的光環

8.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事情作成功了,但是不居功,把功勞歸給專業團隊與人民。就是因為人不居功,沒有光環負擔,才會謙卑地繼續學習,才有能力幫助社會繼續穩定發展,這樣,有一天人民成熟了,自然體會到研究成果、政績的價值,才會懷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