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霞 中國時報2009.12.04摘要】全球暖化不僅導致地球氣溫的上升,也會造成各種惡劣的環境影響,如氣候極端的變異、生態系統失衡、海平面的上升、海岸線的鹽化、水文及水資源的破壞、及糧食生產的破壞等等,甚至對人類的健康也造成負面影響。
包括嚴重的氣候變異(如水災、颱風、颶風、乾旱)及高溫氣候導致的身體傷害及死亡;微生物盛行相關的食物及不安全飲水中毒;宿主─病媒─病原關係變異導致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如登革熱、新型流感、血吸蟲病、瘧疾)的盛行;因過敏原的增加而增加的過敏症;因惡化的空氣汙染導致的呼吸道及心臟疾病;因為糧食生產減少造成的營養不良、疾病、及饑餓問題等等。
全球暖化的問題主要源自人類大量使用石油、天然氣、煤炭及毀滅森林,而人類使用這些化石燃料及毀滅森林的主要目標,是要生產大量商品。因此,商品的大量生產以及人們的大量購買及耗用,才是全球暖化問題的根源。
從民眾面向,工業革命後,不僅是要滿足生活需要,甚至購買大量的奢侈品,過著高消費的生活。企業界為了推銷商品,廣告充斥每個角落,民眾很難不被誘導去購買大量並不必要的商品。而國家為了促進經濟成長,也鼓勵民眾消費、而且協助企業大量生產商品,從而溫室氣體也就大量被生產出來。這其實是當今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
因此,全球暖化問題最深刻、最根本的預防方法是,對資本主義的企業追求利潤、民眾追求高消費、國家追求高經濟成長的意識形態進行深刻反省與改造。首先,應該教育民眾,促使他們反省,讓他們理解,任何商品的生產都需要化石能源的消耗,進而產生更多溫室氣體。
另外,應該批判政府的經濟成長掛帥與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監督政府改正過去鼓勵企業大量生產商品、盲目推動經濟成長的政策。
那麼,面臨全球暖化問題的挑戰,台灣社會準備好了嗎?我們必須坦誠地說:還沒有。對全球暖化問題,台灣並沒有比世界其他國家更有反省力或行動力。絕大多數民眾的生活型態還是崇拜、沉迷於大量商品的購買與消費。
而政府的政策明顯以經濟成長為主軸,為了「拚經濟」,政府甚至廣發消費券,大肆鼓勵民眾消費;而在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主導下,台灣產業製造成千上萬的商品,銷售到其他國家,成了製造大量汙染、製造大量溫室效應氣體的生態殺手島嶼。
這樣大量消費與大量生產商品的後果是,台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過去二、三十年來不斷的大幅增長,到二○○七年,台灣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經高居東亞與南亞地區第二名(全球第十八名)!
除非世界資本主義社會快速改變商品、利潤、消費、經濟成長取向的社會主流價值,否則全球暖化的問題勢必越來越嚴重。但在此之前,社會迫切需要有關全球暖化的啟蒙及教育工作,台灣民眾、產業、及政府需要培養不盲目追求消費、不迷信經濟成長、愛護地球、有深刻環境保護意識的「地球公民」素養。 (作者為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哥本哈根峰會 科學家:一場災難【江靜玲/倫敦 中國時報2009.12.04摘要】廿年前率先呼籲全球重視氣候變遷,成功說服各國政府針對溫室效應研擬對策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韓森(James Hansen),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七日開幕之前,公然唱衰這場會議,韓森並且表示,為了地球和下一代,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最好崩盤。
目前擔任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太空研究中心主任的韓森,早在1980年代,便致力推動政府和決策者關注溫室效應問題,敦促採取行動,因此被公認是全球氣候變遷的科學先驅。
然而韓森表明,反對各國積極推動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並指出目前全球對抗溫室效應的策略和方式,基本上是錯誤的。他認為,與其在一個錯誤的框架中錯上加錯,不如讓框架完全瓦解,另尋起點,重新出發。
韓森強調,氣候變遷對世界領袖,應如同奴隸問題之於美國總統林肯,納粹主義之於英國首相邱吉爾一般,是不能打折扣和妥協的議題,不是透過協議可以減少40%或50%,而是必需徹底貫徹執行,韓森說:「可惜,我們看不到敢講真話,能在這個重大議題上發揮領導力的領袖。」
如果哥本哈根峰會再產生一個類似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共識,韓森擔心恐怕會再歷經像《京都議定書》般,耗時八年才完成立法程序的冗長過程。而繼《京都議定書》落實後,從2005年開始的碳排放交易,迄今已被證明未能達成減碳目的,反而成為全球金融伺機炒作的新產品。
韓森認為,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已開發國家不圖改變,希望一切如常;開發中國家則希望從碳排放交易中獲利。彼此在市場上各取所需,結果卻無助於全球溫室效應。包括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內的世界領袖,這些政客未能善盡他們在這個世代中的道德挑戰責任,未能走上對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正確軌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