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大缺水 南部恐停灌休耕

【江慧真、黃馨儀/中國時報2009.12.04摘要】南部水情不樂觀,恐有缺水之虞。經濟部指出,在沒有任何調整情況下,南部恐在明年二、三月面臨水源不足。吳揆指示各單位應盡速調度,「確保明年五、六汛期前,所有民生與工業用水不受嚴重影響。」

經濟部發現,目前南部水庫蓄水量、高屏溪河川流量都較歷年平均低;氣象局評估,未來一季雨量也比平均值少。整體來說,高雄、屏東水情較嚴重,中部次之,北部較穩定。目前全台進入枯水期,由於南部水庫淤積嚴重,水情更拉警報!水利署已對南化水庫祭出總量管制措施,苗栗地區開始實施夜間減壓供水。若降雨情況仍不樂觀,不排除大高雄、桃園地區也跟進。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嘉南水利會估計,全面灌溉一期稻作至少需三至四億噸水,但曾文與烏山頭水庫供水量僅二億五千萬噸,曾文水庫的蓄水率甚至不到五成,南部停灌休耕措施恐勢在必行

耗水耗能產業 掏空台灣水資源【摘要12.4.2009聯合報╱湯茂竹/研究員(竹縣竹北)】台灣不穩定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台灣是一個雨量充沛但是缺水的地區。很不幸地,台灣的工業發展卻是走向高耗水高耗能的產業,以新竹科學園區而言,過去雖然產生了一波廿年的榮景,但是半導體與光電面板產業卻耗盡了台灣未來的資源,特別是水資源。

據悉為了因應新竹地區民國120年的用水,經濟部水利署正規畫在新竹縣尖石鄉興建一座「比麟水庫」。但是新竹本地人都知道,每每大雨一來尖石前山就土石坍方成災,大雨過後很快地水就流得無影蹤。為了餵飽比麟水庫,水利署還建議開鑿隧道,由尖石後山越域引大漢溪水。如此越域引水,對山體、水文、地貌與生態的影響,是否會如同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所造成生態地體的破壞呢?

開發一個水庫,所犧牲的不只是淹沒區,也是本土文化的殺手,對於水庫下游地區根本就是生態浩劫,更何況新竹地區曾在1935年發生過芮氏地震規模7.1的大地震。經過台灣八八水災的百年水患後,所謂「百年周期的工程規劃」更只是自欺欺人。

即便是缺水,仍有許多更穩當的替代方案,例如興建海水淡化廠,每日九萬立方公尺的供水量,已可滿足新竹地區常態用水需求。此外,政府只要加強水庫疏浚,即可增加30%的蓄水量。而節流政策的落實、工業園區廢水回收再利用、降低自來水漏水率由30%下降至先進國家的5%以下等這些方案,每年更可省下三座翡翠水庫,約廿座比麟水庫蓄水量。

所謂高科技科學園區,事實上是耗費大量自然資源的低獲利產業,政府在計算科學園區成本時,根本忽略了環境成本,我們無法想像廿年後的台灣還要靠這種高耗能、高汙染、大量耗費水資源的產業來當做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也無法接受我們水資源廿年的長期規劃,竟然是基於這種落伍的思考。

政府永續產業規劃,應該是以土地所能給與的環境能力為上限,並逐年減去若干百分比,然後才去規劃廿年、卅年後的產業版圖與方向,據此推動產業結構,由高度損耗自然資源的產業轉向優質人力資源的產業,這是台灣產業結構轉變的最好契機。

水危機【楊慈郁/中國時報2009.12.04摘要】中國從1990年到2000年,已經有30%的自然溼地消失600多座大大小小的城市中,400多座成為缺水城市;因為人為填塞、汙染,成都、南京、重慶、杭州的河流集體死亡,中國面臨的水危機嚴重程度前所未有。

河流死亡 成都300河道被填塞【中國時報2009.12.04摘要】水資源危機除了自然災害外,人為破壞更是一大弊病。北京是目前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成都,幾十年來,近300處河道被填塞或覆蓋

南京,近10年內河流消失20條,全長逾15公里,珠江路早已無江,一度變髒變臭的秦淮河,曾被鋪上石板。重慶,永川芝子河曾被加蓋修建美食一條街,長達180多公尺的水面消失;杭州,運思河在1930年代末,因水臭、錢缺,一填了事,60年代,數條河流改建成了防空洞。

《南方周末》指出,府河與南河是成都兩條護城河,也一直是成都市中心的天然水環線。如今,汽車取代船舶,水泥覆蓋了水流。路面將直接蓋在河面上,其間會留幾個出氣孔與疏掏孔。成都市區的水網已經不復存在了。河流加蓋,或使得氧氣減少,微生物激增,改變水質,讓河水越來越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