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田 中國時報2009.10.30摘要】美國牛肉進口爭議越演越烈,中央政府棄守把關之責,而將風險責任直接轉嫁到消費者個人身上,形成風險個人化之危機;同時,全國也陷入地方或民間自主管理、自律之迷思,而行政院長也附和鼓勵。套句台北縣長周錫瑋所說「這是自欺欺人」。
事實上,自1990年代末,世界各主要國家對於具有對人體健康及環境潛在風險的問題,皆視為軍事及經濟之外的國家安全事務。除了高度重視採取預警原則之外,更重視在進行決策過程與公民進行溝通,而取得決策的正當性。
此次,中央政府宣稱煞費苦心,一方面掉入了發展型國家唯經濟發展優先的迷思,忽略了國民健康之非傳統安全因素,而造成錯置的比例原則判準,可見高層並不具備全球化風險事務的視野;另一方面,迴避科技決策的民主與溝通,即使綠黨、主婦聯盟於前數個月要求衛生署,舉行開放美國牛肉政策之聽證會,也被迴拒,違反國際上之科技民主潮流。
而在這樣的決策類型引發全國譁然,決策者試圖亡羊補牢,匆忙的要向充滿憤怒的公眾進行所謂的「加強溝通與說明」,或向國會議員遊說,以阻擋食品衛生管理法的修正;在早已充滿不信任的氣氛之下,進行無效的風險溝通。
看來,行政院是決定硬著頭皮幹,然而,狂牛症病毒潛藏至少二十年,一旦爆發開來,將造成連續數十年動物疫病傳染及人類生命的風險威脅,不但漠視現行消費者的權利,也當波及未來的世代。不要忘了,馬總統數個月前才簽署聯合國社會、文化及經濟公約,此舉乃違背世代正義。
2006年扁政府時代,開放美國牛肉,衛生署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風險評估,不但涉及以計算戴奧辛汙染的模式,計算使用美國牛肉的風險之謬誤,同時,衛生署也扭曲專家委員會的判斷「共識」,而造成數位重量級專家憤而請辭。
本次的委託台大公衛學院之風險評估過程,也傳出衛生署強力的行政介入之疑。此種政治凌駕相異者的專業意見,或扭曲風險評估的方法及過程,似乎仍充斥在我國的各種環境影響評估,而往往引發決策品質的低落與公眾的高度不信任。
請不要忘記,2006年開放美國牛肉,當時宣稱帶骨牛肉有較高的風險,不予開放,而與目前開放的說詞大相矛盾;也請不要忘記,美國每年銷售三千六百萬隻牛,只有約1%也就是三十六萬頭牛的篩檢,而仍有三千多萬頭牛未曾篩檢,其潛藏風險之高可以想像,而日本、歐盟是每頭牛皆篩檢。到現在官員還大玩數字迷障,專業獨大而仍無法理解民眾的恐慌在何處。
無論是上到總統或到衛生署官員,都宣稱將嚴格把關,加強查核,然而,這些說詞套用在我國國情上,民眾相信嗎?
比較日本,2006年在開放美國牛肉,發現帶骨牛肉旋即於該年六月再次禁止美國牛肉進口。反觀我國,同樣在2006年一月開放美國牛肉,而分別於三月及四月發現帶骨牛肉試圖闖關進口,衛生署並未積極處理。鬆散的管制能力,屈服於政治壓力之下。
最後,中央政府沒有把關,將風險推到個人化責任,一方面行政院又「溫柔的期待」業者的自律,另一方面政府又宣稱煞費苦心的談判不易,國家安全的邏輯只落在發展型國家重視經濟發展優先、而繼續犧牲我國已經千瘡百孔的環境權與健康權。
要不要正視這些全球化生態、健康、食品風險所鑄造新典範的非傳統安全問題,這是我們目前最急迫應該學習與反省的一課。(作者為台灣大學科技暨生醫倫理中心政策組召集人、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參考資料:現代與社會31 風險 反省性 與知識
【摘要2009.10.30 胡晴舫 中國時報】食品工業,其實是世上最大的黑幫生意,牽涉太多的利益輸送、市場壟斷、政治掛鉤乃至暴力,當他走訪那些與食品工業合作的農家牧場時,沒有人願意開口,很大原因出自害怕。資訊的不透明、生產方式的不公開,讓食物變成現代人生活安全的最大變數。
尤其在全球化時代,食物整天飛來飛去,縱使檢驗機構多如牛毛,當消費者在超級市場想要辨識食品,還是只能靠那一張張業者自行張貼的標籤,業者仍可能為利潤說謊,日本餅乾「白色戀人」就曾篡改了製造日期。食物,如同水與空氣,需要政府介入,嚴立法規,替所有人強力把關。
已不光是美國牛肉,而是我們所吃的一切的一切。紐約已經發起百里飲食,就地取材,只吃時令;而巴黎餐廳也吹新風,打破連鎖,避免中央廚房,回歸小規模,廚師每日親上市場挑菜。現代人類的飲食習慣,創造了一頭怪物,唯有透過改革飲食文化才能摧毀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