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啟迪22
李鈞震9.21.2009摘要
1. 在婆羅門教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婆羅門祭司乃王族顯貴之老師,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古印度社會承認國王享有相應權利的加冕禮,又叫「灌頂禮」。在儀式盛典中,是由婆羅門祭司主持向神靈獻祭,由他為國王行正式的撒水禮。國王要走下王位來向婆羅門致敬,他還得宣誓真誠不二地對待祭司,他被特別賦予保護婆羅門和王國法律的責任。
2. 後期吠陀時代(前10世紀~前7世紀)的許多記述表明,國王與婆羅門之間的衝突已屢有發生。婆羅門依靠宗教、倫理和種姓制的束縛,已難以抑制握有強大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的王族和商人階級的崛起,他們難以像過去那樣對國王頤指氣使,只好侷限於主持祭祀典禮,整天沉湎於各種神學探究和對世事的苦思當中。
3. 儘管婆羅門教聲名遠播,雅利安人確立的四種姓等級制,已成為吠陀時代後期各城邦王國,及其繼承者維護其統治的基石,但雅利安人入鄉隨俗,以求同土著民共處的歷史還是不可逆轉。
4. 古代吠陀經典的神祇,其光輝日趨黯淡,體現在顯赫的因陀羅和伐樓拿諸神,已被三位一體的主神所取代,它們分別是梵天、濕婆和毗濕奴大神。
5. 梵天,為創造神,為宇宙的最高主宰者和創造者。據說祂的原型是《梨俱吠陀》中的祈禱神,原始雅利安人認為祭獻和祈禱是獲得神靈賜福的有效途徑。到了婆羅門教完全形成的吠陀時代後期,梵天神的觀念已同過去大相逕庭,梵天成了唯一、永恆、真實的存在,萬物與人間事象都是虛幻,人只有虔誠信仰梵天,超越現實的苦與樂,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最高理想境界。
6. 在早期的祈禱文中,小神樓陀羅已獲得濕婆的稱號,後來很快被尊為偉大的神祇和生物之主。
7. 毗濕奴大神,具有保護萬物和降魔除妖的威力。毗濕奴,成了人類苦難的拯救者和眾神的救主,能維持宇宙和精神世界的秩序,祂實際上就取代了吠陀時代早期至高無上的天神伐樓拿的地位。神話稱毗濕奴不僅是「世界之主」,而且是無窮無盡的「宇宙之水」本身。
李鈞震:
1、 印度的雅利安人,來自玻斯灣兩河流域,他們與以色列人有共同的祖先。因此,信仰的方向也類似。
2、 大梵天,猶如《聖經》中的耶和華上帝。濕婆,則像是聖靈或馬利亞。毗濕奴,則像是對耶穌的傳說與預言。
3、 神話故事,只是文化的起點,無法真正的提升社會文明的進步。歷代大師的「道理」提供了知識、理性與思考邏輯,才能真正促進社會進步發展。
4、 婆羅門,代表印度的知識份子,印度文化是否能夠發展的主因,在文化水準;如果社會大眾的知識水準不夠,理性程度就不夠,那麼族群衝突就會增加。並且會引發各個族群之間衝突的加劇。
5、 印度的權貴,所控制的是軍事、行政與商業的權力,這個階層如果知識水準不增加,就會一直追求名利、維護既得利益,當然就會習慣性地壓榨平民百姓,造成階級的衝突。
6、 全世界任何的族群都一樣,社會大眾的知識水準如果不提升,理性程度就無法提升,那不管是獨裁體制或民主體制,都一樣會造成社會的不公平、造成權力不平等,以及各種社會衝突。
7、 英國曾經殖民印度,印度有沒有變得比較苦難?以當時的情況來講,其實跟印度幾千年來的傳統差不多,權貴獲利,平民百姓苦難;當然權貴之間彼此也會競爭衝突,印度被殖民時期,親英派的權貴當然就比較獲利。但是他們失去了成長進步的機會。
8、 如果聖雄甘地比較有遠見,比較有知識水準,就會知道決定國家前途的命運,是社會大眾的知識水準。如果他沒有急著獨立運動,反而是要求英國政府開設牛津大學的分校,並且實施國民義務教育,那麼,印度就有可能比現在的澳洲或加拿大還要文明,人權水準就可以跟加拿大媲美,只可惜甘地的知識水準太差,因此沒有遠見。
9、 每一個地區,都有它特殊的地理環境與生活習慣,所以,地區內的族群自然而然就會有它的獨特性。所謂的本土化,並不是光強調族群的特殊性,而是要做文藝復興的運動。
10、 文藝復興運動就是一種反抗威權、追求思想自由、廣泛吸收各領域新知的運動。不管是印度或台灣,他們只要努力地吸收各領域的新知識,自然而然就愈來愈有獨特性,而且還會進步。
11、 台灣發展光電產業、發展精密機械工業、保護言論自由,那麼自然而然,台灣的獨特性就會愈來愈強烈;只要政府繼續擴大教育投資,認真確實地實行五育均衡的教育,自然而然台灣就會國際化,也會本土化。
12、 台灣的社會大眾如果不好學,沒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任何的本土化都沒有意義。全世界都在進步,如果台灣的百姓沒有學習的生活習慣,那麼就會變得野蠻與落伍,本土化沒有意義,獨立也沒有意義,對人類文明也沒有意義。
13、 台灣百姓要有志氣,一定要將台灣的文化水準、學術水準超越日本,這樣子台灣就有特色,對人類歷史也有貢獻。台灣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在22世紀的時候,成為全世界文化水準最頂尖的第一名國家,這不是很有特色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