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孟格爾的邊際主義(一)


海耶克啟迪10


1.       在標準會計基礎上,孟格爾與英國學者 威廉‧史丹利‧杰馮(William Stanley Jevons)、瑞士洛桑的學者 里昂‧瓦爾拉司(Leon Walras),成為邊際理論革命(變革)的開創者。在1870年代早期,這三位結伴而行的探險家,把「邊際原則」應用到「效用理論」。後來的理論家發現「邊際原則」可完全應用在任何有關選擇的問題上。


2.       邊際原則的廣泛適用各種情況,歷史學家哈金森做了個十分漂亮的總結:「邊際效用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名詞。」現代個體經濟學理論,追溯起源就是邊際理論革命(變革)。


3.       在邊際理論的三位學者中,孟格爾是最不邊際主義者。Erich Streissler對奧地利學派的精闢看法:「邊際主義並不是他們努力研究的重點,就像哈金森所說,那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名詞。」


4.       最早的邊際概念,出現在孟格爾的《經濟學原理》這本書的中段;那裡有一個著名的表格,橫排最上排列舉10種商品,直行說明,每種商品增加單位數量,消費者得到的滿足等級。這個表格顯示,需求得到滿足的感覺,逐漸減少,或者說,邊際效用遞減


5.       但是因為他每個商品單位數量彼此不相關,孟格爾並沒有得到標準邊際主義者的成果,標準邊際主義者認為,「消費者平衡」意思就是,所有商品「邊際效用-價格」的比例一致。孟格爾只有簡單地說明,對各種商品的恰當單位數量,消費者的選擇順序。


6.      在接下來的二個章節,討論到價格的決定,孟格爾舉例的商品單位互不相關,迫使他只談價格的範圍,也就是可能出現的實際價格,而不是做出邊際主義者廣為接受的成果:「一個價格的法則」;價格法則就是,「價格」等於消者對商品的「邊際價值感」。


7.       孟格爾沒有得到符合現代觀點的邊際分析的標準答案,有一個原因,他對數學非常謹慎小心,因此不願意去用四平八穩的函數說明。不相信數學可以作為了解社會的工具,也成為奧地利學派的特色。這也造成後來某些經濟學者把奧地利學派看成數學白癡。


8.       有些經濟學者爭論說,孟格爾沒有受到足夠的數學訓練,來恰當解決邊際主義的問題,但是這些批評者忽略一個事實,孟格爾用語言來研究問題有許多優點。


9.       孟格爾沒興趣計算精確的數學答案,他比較有興趣去解釋,造成社會現象的基本原因。在真實世界裡,生產製造需要時間,未來是不確定的。(翻譯編寫Bruce Caldwell《海耶克的挑戰 Hayek’s Challenge》)


李鈞震:


1、 效用,指「滿足感」而言。人類的滿足感或慾望,是無限的嗎?


2、 邊際效用,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因為經濟學,討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重點,「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慾望、滿足感」,而人類的滿足感,受時、空上的影響。


3、 例如享受美食,飢餓的時候獲得美食,滿足感最強烈;吃飽得時候,滿足感就會降低;吃不下的時候,還硬吃,滿足感可能變成厭惡感,這叫「邊際效用遞減」。人類增加食、衣、住、行的商品數量追求,可能滿足感逐漸遞增,又逐漸遞減。


4、 購買齊白石的字畫,可能隨著時間增長,愈來愈喜歡該作品,它的市場價格也隨著時間增加而變貴,滿足感愈來愈強烈,這叫「邊際效用遞增」。大多數的藝術品,它使人類的「滿足感」會隨時間而遞增。


5、 我們的情人,對我們個人的「滿足感」,隨著時間變化是遞增,還是遞減?


6、 人類增加個人的知名度、權力、財富、情慾的數量,通常「滿足感」會逐漸遞增,又逐漸遞減。所以總是令人感到空虛一場。


7、 人類增加個人的專業知識、能力、社會服務、健康、藝術鑑賞力,通常「滿足感」會逐漸遞增,而不會遞減。所以令人感到比較恆久的滿足


參考資料:論語公冶長4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