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有機化學的基礎74

1.       「氧」「硫」在化學符號表的同一行(電子混成軌域形狀類似),因此它們的價電子需求十分類似(價電子,一個原子用來與其他原子互相鍵結時共享的電子,是一個原子最外層的電子)

2.       如同「氧」的電子混成軌域是從「2s」和「2p」軌域而來,「硫」的混成軌域是從「3s」和「3p」軌域而來。(23的差別在於能階,數字愈大,電子離原子核愈遠)這些混成軌域都會提供價電子參與原子間的鍵結。

3.       硫醇thiol,「硫」與1個「碳」原子和1個「氫」原子鍵結(類似「醇類」的「氧」的處境)

4.       當「硫」和2個「烴基alkyl」或「芳香基aryl」鍵結(類似「醚類ether」的「氧」的處境),這個官能基被稱為「硫化烴基alkyl sufide」。

5.       硫化酯thiol ester」就是這樣的化合物,「SR」分子群取代了「酯類ester」的「OR」分子群。(S代表硫,R代表碳氫分子群,O代表氧)

6.       硫醇thiol有許多化學特性類似「醇類」,硫醚thioether也有很多化學特性類似「醚類」。

7.       這些官能基(含硫或含氧的分子群)的主要差異,大部分來自於硫的第三能階的價電子殼層。

8.       第三能階的軌域()的體積大小,明顯大於第二能階軌域(),而「碳」的「第二能階軌域」與「硫」的「第三能階軌域」,在大小方面的懸殊差異,使得「碳-硫」共價鍵弱於「碳-氧」

9.       另外,硫的陰電性electronegativity(2.5)明顯低於氧(3.5),同時,硫是更容易被極化的,因為它的價電子(最外層電子),跟氧的價電子相比,比較遠離原子核。

10.   最後,因為硫,是化學符號表的第三列,在進入到p軌域前,會先經過3d軌域d軌域的價電子殼層可容納超過8個電子;以上這些特點使得硫通常可以跟4個這麼多的原子鍵結(比氧多)

11.   結果,硫化合物的化性,也就變得比氧化合物的化性來得複雜。例如,磺酸sulfonic acids的形成,源自於硫有更廣闊的價電子殼層,這是氧所沒有的,雖然它們確實有相似性,磺酸(含硫)能夠形成醯胺,如同羰酸(含氧)衍生的醯胺

12.   有些磺胺劑sulfonamides是威力強大的殺菌劑,例如sulfa drugs磺胺藥。(翻譯改寫自Mary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的《Organic Chemistry)

徐弘毅:

1.       「碳-硫」共價鍵弱於「碳-氧」。.硫比較大顆,氧比較小顆,照理說,大顆的硫應該有比較強的引力,「碳-硫」共價鍵比較強才對,怎麼會比「碳-氧」弱呢?

2.       首先要考慮到,原子並不是均勻的東西,硫比較大顆,代表半徑最大、最外層電子離原子核最遠,因為原子核引力會隨著半徑距離增長而減弱,因此硫吸引碳最外層電子的能力,跟半徑比較短的氧相比,就弱一些了。

3.       其次,硫的原子核引力,被層層電子包裹遮蔽,特別是d軌域10個電子(氧沒有這個電子軌域),以致沒有太多多餘的力量吸引別的原子的電子;而氧則電子半徑特別短,這讓氧的原子核引力,可穿透電子殼層出來,呈現強大陰電性,喜歡吸收別人的電子;這些特性,使得「硫與碳」所形成的化學鍵,較「氧與碳」的化學鍵

4.       第三,硫比較大顆,代表它的表面積比較大,原子核的引力分散的空間範圍較大,平均下來,每個地方的力量就小,所以,硫跟碳的化學鍵強度,一定弱於比較小顆的氧與碳的化學鍵。但是因為硫比較大顆,所以它有足夠的空間容許更多的原子跟自己鍵結,硫可以跟4個原子或分子群鍵結,氧常常只跟2個原子鍵結。

5.       硫具有一些氧的陰電性,有一點奪取電子的能力;硫與碳的化學鍵較弱,容易被打斷起化學反應;硫可以跟4個原子或分子鍵結,形成更加平衡、接近球型的穩定結構;硫的特性這麼多,因此,硫化合物的化性,也就變得比氧化合物的化性來得複雜。

階級的變化

古印度文明啟迪18                          

李鈞震6.25.2009摘要

1、 婆羅門,為最高種姓,表明祭司階層在雅利安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前面說過,在雅利安人與土著人的爭奪戰中,前者最初處於劣勢,後來是國師瓦西什塔使得婆羅多人昌盛起來,所以《梨俱吠陀》時代的聖歌,除了大祭司外,幾乎沒有提到國王的高級官員在民政事務中肩負何種職能。

2、 婆羅門祭司,掌管祭祀大禮,是溝通神與人的中介,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婆羅門的意志,在神權政治的社會中自然起主導作用。他們精通各種知識經典,教授人們各種倫理道德、行為規範(所謂「達摩」)施禮行政和教育,創造和傳襲文化知識都離不開婆羅門,所以一開始婆羅門自然就享有最崇高的地位。

3、 剎帝利,是僅次於婆羅門的第二種姓,它是由王族、武士階層演變而來。隨著王權的增長和國家事務的增多,以及政治制度的日趨完善,剎帝利的威權已時時在向婆羅門的無上地位進行挑戰,到後期吠陀時代,吠陀文獻已公開聲稱,沒有比剎帝利的地位更高的人,僧侶不過是國王的侍從而已。

4、 吠舍,為農工商庻民階層,是第三種姓,社會地位遠低於上述兩個高級種姓,而接近地位比其略低一等的首陀羅種姓。

5、 首陀羅,是第四等的奴隸種姓,由於雅利安人社會在不斷容納新的土著部落加入,所以首陀羅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在古代印度社會,種姓制度一旦確立,它就是世襲相傳而不能更改的。人的社會地位高低,經濟情況的好壞,大都與種姓有關,它不僅是階級制度,還有種族隔離的意味。

6、 高級種姓的婆羅門所做的食品,如水果、奶製品、米飯等,其它種姓的人都可以吃。但是,首陀羅做的任何食物,其它種姓都不能吃。各種姓也不能合用一口井,他們認為水井會被其他種姓玷汙。首羅陀犯了禁,會因此被痛打或處死。

李鈞震:

1、 婆羅門,為最高種姓,表明祭司階層在雅利安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情況,跟基督教的《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的摩西出埃及時代,情況很類似,這種祭司優勢,維持了二百多年,直到大衛王的出現,祭司成為國王的國政顧問團。

2、 耶穌的出現,也影響羅馬帝國。剛開始,耶穌時代,其門徒被羅馬帝國與傳統猶太教視為異端,與傳統的政治組織、宗教組織格格不入,後來經過聖保羅的傳道,拓展基督教的勢力,奠立其組織基礎。

3、 在耶穌死後的300年,基督徒幫助君士坦丁大帝取得羅馬政權,基督教從此勢力大增,成為各種知識經典傳授、倫理道德、行為規範、施禮行政和教育、傳襲文化知識的階層,甚至後來掌控歐洲各封建諸侯的國政。

4、 在古代,政權的獲得主要是靠武力與世襲,以武力取得政權的人,必然要與控制各種知識經典「傳授、教育、文化的階層」,分享權利。

5、 以世襲取的權利的人,必然逐漸走向被「傳授、教育、文化的階層」所控制。中國古代,從孔子以後,知識分子也逐漸侵蝕與掌控政治權利。

6、 以現代社會而言,任何組織的權與利,都是被高級知識份子所掌控。知識分子,不一定都擁有高尚的學歷,人類許多的能力,學校都訓練不出來。

7、 以現代社會而言,任何組織的權與利,必然引起知識分子的爭奪競爭,這是常態;組織之間的競合,也是知識分子的競合。誰擁有更大的知識能力,或掌控更大的智庫組織,他就擁有多少權與利。

8、 以現代國際社會而言,國家之間的競爭或合作,也等於是考驗執政團隊的整體知識水準。知識水準高的執政團隊,國家的發展就有無限的力量;知識水準低的執政團隊,一定獨裁、不自由、害怕向知識高的國家競爭、不守信用、父子騎驢、不沾鍋、喜好包裝與作秀。

9、 知識分子的特徵是:好學不倦、崇尚自由。許多人雖然擁有高學歷,但是沒有養成好學不倦的生活習慣,沒有多元學習的歷練,沒有為自由奮鬥,並不能算真正的知識分子。

10、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一生都在為打破「種性制度」奮鬥,他是當時代最頂尖的知識分子,追求眾生平等。但是,台灣的絕大多數的佛教徒,都是自私自利、不好學、害怕威權,甚至崇拜獨裁者

11、  以便宜的勞工,獲取利益,就是一種階級制度,這在現代國際社會也很平常,但是終將導致自己競爭力不足;以高度的知識密度,來獲取利益,將會使自己與組織的利益,有長遠的發展。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有機化學的基礎73(下) 對親核劑的反應度與氧化數


徐弘毅:


1.       親核劑,如果要與一個分子鍵結,當然會攻擊分子弱點:帶「正極」的原子;如果這個位置,附近剛好有「異質原子」可提供「電子」,那麼,正極的特性就會因為電子不時移動過來而減弱,這就是為什麼親核劑攻擊「醯胺amides」的碳的速度比較慢,攻擊「酮ketones」的速度比較快。


2.       異質原子提供電子的能力,也會影響分子的穩定度。「氮」的陰電性遠低於「氧」,因此氮提供電子的能力較強,「含有氮」的醯胺相對較為穩定。所以,親核劑攻擊「醯胺」比較困難,攻擊「酯ester」比較容易。



3.       根據上圖,酯、丙酮、乙酮,基本結構差不多,中心碳原子都與1個氧原子以雙鍵鍵結、與1個甲基以單鍵鍵結;差別在於,「酯」的中心碳另與「氧」鍵結,「丙酮」另與「甲基」鍵結,「乙酮」另與「氫」鍵結;顯然,與更多鍵結的氧化得最厲害,與鍵結的乙酮,比較沒那麼被氧化,也可以說比較還原得厲害些。


4.       同樣的道理,依此類推,「醇」與「烷」相比,的中心「碳」原子因為與「氧」鍵結,而被氧化得比較厲害一些;如果再把單鍵與雙鍵相比,又會發現,雙鍵氧化得比較厲害,所以,「酯、丙酮、乙酮」都比「醇、烷」更被氧化。


5.       氧化還原的基本概念,就是原子與氧結合,失去電子,稱為氧化原子與氧分開,得到電子,稱為還原;所以,圖表的上排,是為了強化氧化還原基本概念而設定。


6.       氧化還原的延伸概念,原子失去電子,稱為氧化,原子增加電子,稱為還原。依據這個概念,作者列出圖表下排「炔、烯、烷」三種分子,它們都是由碳氫原子群組成的,差別在於「碳-碳」化學鍵的多寡,顯然三鍵的「炔」氧化得最厲害,為什麼?


7.       碳原子彼此之間,若是形成雙鍵或三鍵,代表他們都有電子沒進入混成軌域,獨自處在比較遠離原子核的獨立p軌域,這些p軌域重疊形成的「π鍵」。


8.       如果「碳」有1個電子遠離原子核到獨立的p軌域,就會形成2個「π鍵」,加上混成軌域之間形成的單鍵,就構成雙鍵;如果「碳」有2個電子遠離原子核到獨立的p軌域,就會形成2個「π鍵」,加上混成軌域之間形成的單鍵,就構成三鍵的來源。也就是化學鍵愈多,遠離原子核的電子愈多。


9.       電子比較遠離原子核的獨立p軌域,並且與相鄰原子的p軌域互相吸引,這個效果,很像一個原子與異質原子「氧」結合的情況:電子遠離原子核;因此,也看成是一種氧化,雖然實際上是「碳」與「碳」鍵結,沒有任何氧參與。

有機化學的基礎73(上) 對親核劑的反應度與氧化數

1.       一個親核劑是不是很容易攻擊羰酸衍生物的原子(使彼此起反應),牽涉到被攻擊的分子有多少孤對非定域的電()共振結構能增強羰酸衍生物的穩定度

注:孤對,指原子有多餘的電子不參與鍵結,這些電子常常是孤立、而且成雙成對的,所以稱為孤對電子;非定域,指電子不會固定在某個原子或某個化學鍵上,會在不同的原子、化學鍵身上來回移動,這就造成一個分子有好幾個共振結構。

2.       對一個羰分子群的增加一個親核劑,會摧毀「C=O碳氧」化學鍵(雙鍵變單鍵),此外,孤對電子的非定域lon-pair delocalization也增加分子的穩定度。

3.       因此,親核劑攻擊醯胺amides的碳的速度比較慢,攻擊ketones的速度比較快。(醯胺amides的碳,除了連接一個碳氫分子群以外,還和氧、氮二個異質原子鍵結,它們都有孤對電子、會輪流與碳形成雙鍵,這種非定域共振,增加醯胺的穩定度,使它不那麼容易被親核劑攻擊;酮ketones1個氧鍵結,其餘鍵結的都是碳氫分子群,只有氧有孤對電子,能形成雙鍵。)



4.       陰電性遠低於,比較容易釋放(外層)電子給羰酸的氧。醯胺的氮,它的孤對電子形成非定域共振的能力,強於ester的氧,也因此醯胺對親核劑的反應度不如酯ester(如圖)


5.       氧化數Oxidation levels:含氧化合物的碳原子,它的氧化數計算方式,跟含氮化合物的碳原子一樣。下圖摘要各種含氧化合物的氧化數。

6.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乙醛(CH3CHO)的碳原子」和「乙炔(HCCH)的二個碳(二個處境一模一樣)」,它們的氧化數。

7.       乙醛ethanal,「甲基」的「碳」氧化數-3,「羰基」的「碳」氧化數+1。在乙炔ethyne,二個碳的氧化數都是-1。如果要算平均數的話,「乙醛」所有的「碳」的氧化數相加平均,與「乙炔」所有的「碳」的氧化數平均,都是-2

8.       這個氧化數結論,與化學反應結果相當的,因為它代表,這二種化合物互相轉換是不會牽涉到任何氧化或還原的。啟動「乙炔」和「乙醛」的互相轉換的水解反應hydrolysis,只要加水就可以,沒有增加任何氧化還原劑。

9.       對「碳=碳」雙鍵加水,會製造出醇類。這個加成反應,不會改變水分子的「氫」或「氧」的氧化數。然而,確實有一個「氫」原子添加到乙烯的碳身上(也因此「碳」被還原了),也有一個「氫氧基」添加到另一個碳身上(氧化)

10.   這二個反應程序還原和氧化剛好互相平衡,所以整體的氧化數並沒有因為加水而改變。

11.   以上這些例子顯示,碳原子彼此之間出現多鍵,代表這些碳原子與烷類的碳原子相比,有較高的氧化數。「π鍵」改變碳的氧化數,就像異質原子的單鍵改變碳的氧化數一樣。(翻譯改寫自Mary Anne Fox, James K. Whitesell的《Organic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