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民間投資對經濟成長有貢獻嗎?

【于國欽 工商時報2009.05.24摘要】投資,一詞是最混淆的經濟詞彙。股市裡買賣股票是投資、房市裡的交易是投資,經濟部逐月發布的僑外投資及重大投資也是投資,但這些林林總總的投資有的僅是資金移轉、有的還在紙上作業,根本不是國民所得統計裡所講的民間投資(固定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微乎其微。

那麼,民間投資對GDP貢獻很大嗎?長久以來有許多人認為,在經濟衰退時,提振民間投資為振興景氣的好方法,但這個論述在美、日、歐是對的,在台灣可能就有待商榷了

從國民所得統計的等式來看:GDP = C + I + G + X - M民間消費(C)與民間投資I若能增加,當然有助於國內生產毛額(GDP)擴張,這也是今年初政府為什麼會發放837億元消費券的原因。同理如果民間投資能大幅成長的話,自然也可以帶動經濟擴張,不過帶動的效果並非放諸四海皆準

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所謂民間投資有極大的比例,是用來購買資本設備,以台灣而言,民間投資中用來購買機器設備、運輸工具及電腦軟體者占約六至七成,而興建廠房等營建工程的比重則在三至四成,顯然投資用於購置設備的比重極高,如果台灣半導體、面板的生產設備全數可以在國內採購,那麼民間投資愈多,其所帶動的投資乘數,確實對台灣的經濟有極大的提振作用,但如果這上兆元的機器設備多數得購自美、日、歐,那麼民間投資帶動國內經濟的效果,便是杯水車薪了。

直到如今,台灣高階的資本設備仍得自國外進口,因此每宗百億、千億元的大投資案,看似為台灣挹注了可觀的成長動能,實則投入的大筆採購費用全數流至國外,僅少數廠房興建的營建工程商機留在國內,因此民間投資(I)看似有2兆資金注入,實則有1.2兆元支付設備進口(M),換言之,單看民間投資會認為其對GDP有莫大的貢獻,但若兼看進口設備的情況,則會發現民間投資對GDP的淨貢獻,寥寥無幾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不論各國政府情不情願,今天許多振興經濟的效果,已經很難全然留在國內,例如:發消費券若買了洋貨,效果就差了點;公共工程若被日本人標走,效果自然就少了許多,這也是年初美國政府在振興方案中會加上購買美國貨條款的原因,大家都想把振興效果留在國內,同樣的,民間投資的採購商機若流至國外,對國內經濟便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了。

觀察2000年以來民間投資與資本設進口的走勢,兩者幾乎是亦步亦趨,2001年民間投資大幅衰退26.8%,資本設備進口同步衰退31.6%,2004年科技大廠大舉投資,使得民間投資激增33.1%,結果設備進口也大幅成長38.2%,再以2007年為例,資本設備進口356億美元,折合台幣約1.2兆,與國民所得統計裡的購置機器設備數字相差無幾,這告訴我們,民間投資(I)所挹注的動能,極大的比例已被進口抵消殆盡。

當然,不是每個國家民間投資都會被進口抵消,像美、歐、日這些有技術、能力生產高階機械、電子設備的國家,其民間投資的採購商機,自然會有更大的比例留在國內,民間投資能不能對經濟挹注動能,可說全繫於各國的產業層次,除非有一天,台灣在高階設備方面已具生產優勢,否則民間投資再多,終究難以振興自家的經濟。

但這並非說台灣不需要民間投資,民間投資對經濟的貢獻可概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投資當期對GDP的貢獻,第二階段是資本形成後,所建構的生產能量對GDP的貢獻。以台灣而言,投資當期對振興經濟的作用固然不大,但投資完成後所形成的資本存量,對台灣經濟競爭力的提升,當然有極大的助益,惟最佳的情況還是應該如美、歐一樣,能在兩階段皆創造可觀的產值。

民間投資,是景氣衰退下的振興良方嗎?恐怕不是,因為企業是否投資,係取決於成本、收入及對經濟的預期,在全球景氣撲朔迷離,企業產能利用率仍低的今天,企業的設備已呈閒置,即令政府的租稅再優惠,恐怕也難以吸引投資,政府惟一能做的應是在此刻著手建構一個更好的基礎設施,及開放的法規,若這一點做得到,待景氣曙光一見,民間投資自然若水之趨下,不召而自來。

參考資料:殺戮戰場105 擴大教育投資 通過國際ISO認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