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23.2009工商時報 社論】審計部日前去函財政部,要求對從去年開始實施的多項減稅方案,提出說明。審計部職司政府收支決算的審定權,通常都僅針對政府收支的執行狀況,作事後的審核與檢討,很少在事前對政府收支的政策方案做預先的評估或檢查,主要原因係為避免發生行政與監察權責的衝突,影響政府職能間制衡機制的安定性。
慣例上,行政院在每年執行完年度預算後,即會編製決算書送審計部審查,一方面用於解除各機關首長的財務責任,另一方面則是完成事後監督,並提供往後年度行政院編製預算的參考。審計部對行政院的預算政策,一向都只著重在執行結果的查核,並不做政策決定前或執行中的干預,此為審計部長久以來所遵守的基本立場。
審計部這次發函要求財政部,對減免稅案提出解釋。審計部甘冒破壞憲政體制的大不韙,顯然表示其已深切地感受到國家財政惡化的嚴重性,不得不轉為用積極的態度,對財政部提出事前的提醒與監督。
對於審計部這項「破天荒」的要求,財政部長李述德的制式反應是「予以尊重」,但他同時呼籲外界不要因為財政部一系列的減免稅案而過度擔憂財政收支問題。李部長的說法是,「民國90年的時候,全國稅課收入1兆2,000億左右,過去幾年雖然減了很多稅,但是我們現在的稅收總額是1兆7,000億,帶動後續的經濟發展動能。所以,減稅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過程,希望在過程中也能發揮總體經濟發展的效果,帶動社會的公平,這是我們追求的。」
這一年來,除了編列在預算書上的支出金額不斷增加外,還有許多非預算書上所顯示的「稅式支出」,亦即減免稅,更是快速擴大。由於李部長的基本施政理念與態度,已經如此清楚定位,因此在面對審計部對減免稅的質疑時,會有上述這種說詞,並不令人意外。
仔細推敲,其中卻隱藏了許多邏輯上的錯誤。首先,民國90年民進黨執政以後,雖然比照原國民黨執政的情況,延續了許多減免稅,但重要的是民進黨政府任內成立了「財政改革委員會」,將財政收支平衡,列為其改革的最終目標。透過節流與開源的各種措施,不但逐漸改善其執政後期的財政赤字,更讓政府稅收的成長力量提高許多。李部長過度簡化的敘述,將稅收的增加解釋成政府採取減免稅,進而帶動經濟成長並擴大稅基的結果,這顯然是以偏蓋全的錯誤說法。
其二,即使減免稅的確能對經濟發展有所助益,但其充其量只是扮演催化的角色,不是絕對與必要的條件。李部長在談話中,硬將減免稅當做提升經濟發展動能的全部理由,這顯然是扭曲事理的錯誤說法。
其三,從長期的角度看,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稅收大致上本就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政府的支出亦會同時相對提高,我們關心的是政府財政的平衡,不是只有稅收的增加而已。我國稅收占GDP的比重從民國80年的20%左右,一路下降至民國96年的13.7%,且迄今為止,每年皆仍存在著財政赤字。李部長只一味強調減免稅的稅收長期效果,卻不談國家財政惡化的嚴重程度,這顯然是避重就輕的錯誤說法。
其四,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與所得分配不均度,從民國70年代開始即逐漸上升。政府用租稅手段所達成的重分配效果,僅占所有重分配效果的10分之1,社會福利支出所扮演的重分配功能,遠比租稅來得重要與有效。李部長說在減稅的過程中,帶動社會的公平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衡諸課稅的事實,這顯然是掩飾真相的錯誤說法。
李部長更在很多場合,誇大宣傳政府調降遺贈稅率對資金回流台灣的吸引效果。國外資金回流的現象明明從去年下半年即已開始,但政府卻硬要往自己臉上貼金,說是調降遺贈稅率的效應。
經過近一年的觀察,我們發現執政當局對減免稅,有愈偏好的傾向,如今再加上一位配合度極高的財政部長,讓我們不得不對國家財政與稅制的健全有更多的擔心。擁有決策權的政府首長們,不要再迷戀減免稅了!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